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一季度勉強取得正收益的私募行業再度步履維艱,且機構資金配置謹慎,有業內高管表示,期待中的活水短期已成泡影。
股票私募先甜后苦
今年一季度,股票多頭策略復蘇,私募行業整體情況尚可。據中國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調查,多數代表性私募基金在一季度均取得正收益。占比最大的股票類策略表現居前,平均收益超過2%;債券策略表現稍弱,商品市場CTA策略與去年的火爆局面相比,反差強烈,不少公司未能取得正收益。
進入4月,市場整體環境更為嚴酷,私募行業的各主要策略均受影響。金融監管與反腐風暴影響市場情緒,去杠桿持續推進,資金面趨緊。股債雙殺頻頻出現,一季度表現較好的股票策略也明顯回撤。
分市場看,股市年初以來呈現窄幅震蕩,4月起從高點回落。與此同時,市場表現分化,藍籌股明顯強于成長股。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股票型私募對比去年業績有一定回升。據了解,淡水泉投資、高毅資產業績繼續排名居前,而老牌私募重陽投資、朱雀投資表現也有所復蘇。對于短期市場,多數股票私募看法趨于謹慎。
博道投資相關負責人分析,在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4月資管產品監管新政出臺,導致流動性緊縮超預期,是本月市場回調的最主要原因,并間接導致個別流動性較差個股的“閃崩”現象。金融領域的去杠桿進程遠未結束,預計未來半年的流動性將會一直處于略緊的狀態。展望5月,流動性暫難看到放松的跡象,但在“穩中求進”的大背景下,邊際收緊最快的階段應已過去,未來將在個股選擇上繼續向財務報表能兌現的低估值成長股集中。
和聚投資認為,經濟開局良好已被證實,但同時,市場開始擔憂經濟增長、企業盈利改善這兩個驅動市場上行的主要因素的持續性,維持經濟增速年內高點已現的判斷。
債券私募熊市煎熬
對比股票私募,債券私募的日子更難過。金融去杠桿和監管風暴下,市場資金面持續緊張,銀行委外的調整,都給債市帶來不小壓力。大部分私募反映,今年震蕩調整的市場很難操作。
據耀之資產相關負責人介紹,年初以來行業整體表現比較一般,特別是債券類策略,能夠做平或略盈利已屬不易。在他看來,在監管去杠桿背景下,市場資金緊張,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更是直接把債券市場資金限制住了,收益率上行有些債券甚至發不出來,早已確定了牛轉熊的格局。今年強調金融防風險,去杠桿動作不會停,在這種情況下全年很難有太大機會,操作上要求平穩、不能冒進,只能等待市場下跌后的機會或新工具帶來的機會。
談及債券策略,不得不提銀行委外贖回的傳聞,因為就私募而言,委外投向主要是一些債券私募產品。據了解,傳聞中的集中贖回并不準確,各家銀行的情況各異。早在去年年底,很多銀行就開始有意識控制委外規模,有些業績不好的老產品到期不續。有些銀行去年四季度增加委外數量,但由于業績做得不好,收緊的動機更強;有些是由于監管原因,今年原本想要擴張但也受到了影響。總體看,委外增速放緩已經很難避免。
從與銀行合作較多的私募看,債券和量化策略都不太好,很多產品業績達不到委外投放的門檻,可選范圍也縮小了。
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資管部人士向中國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該行委外投向主要是固收類產品,近期有一些變動,但不是太大。資金緊張、成本比較高,委外投資有壓縮需要,整個市場沒有明確方向,對外投放效果也未必很好。有些銀行選擇先贖回等一等,原來打算投一些多策略,發現也沒有明確機會。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監管要求。
期貨私募風光不再
2017年期貨市場維持市場波動較大狀態,延續2016年雙十一之后行情,市場以寬幅震蕩為主,震蕩周期在10天左右,較之前震蕩周期明顯縮短。工業品1月份在政策和預期的雙重影響驅動下,表現強勢,反彈幅度超過20%,之后高位盤整震蕩,近期在實際供需明朗后出現一波下跌。油脂板塊春節之后受外盤影響,豆類下跌較多,粕類震蕩為主。其他板塊無明顯行情。
總體看,今年商品市場震蕩劇烈、趨勢行情有限,私募行業內CTA策略獲利難度明顯提高,各家期貨私募的表現也受到限制。調研情況顯示,多數公司產品業績出現小幅回撤。
據富善投資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林成棟介紹,受市場震蕩行情以及震蕩周期影響,傳統中長周期趨勢追蹤策略不如去年亮眼,在部分品種配置,交易周期偏短策略仍能捕捉市場高波動機會。1~2月份CTA策略以回撤居多,2~3月份由于市場波動性提升,部分品種出現單邊下跌趨勢,CTA策略有所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