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部分A股大款來說,可能看到股價才1元多的新都退(000033)心癢難耐,但買入前還是得掂量掂量“新都退”中的“退”字的含義吧。
從6月20日股價打開跌停板后,新都退的股價一直在1.2~1.53元間震蕩,同時成交出現活躍跡象。雖然如此,記者統計每日交易數據發現,資金做短差的現象頻頻出現。對此,有私募人士指出,在新都退進入退市倒計時的背景下,尤其是逼近7月6日大限時,資金短炒特征明顯,風險也逐漸增大,此時參與進去無異于刀口舔血。
新都退所剩交易日不多
新都退于2017年5月24日進入退市整理期,在退市整理板交易30天后,公司股票將被摘牌。截至2017年7月3日收市,新都退已交易27個交易日,按照相關規定,本周四將是新都退在A股市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這也意味著新都退將正式告別A股市場,之后新都退將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掛牌轉讓。
自從6月20日股價打開跌停后,新都退交易日趨活躍,6月20日~7月3日短短10個交易日內,新都退收獲了8根陽線,2根陰線,成交活躍不少。截至7月3日收盤,新都退報收于1.48元,當日股價漲幅為3.5%,而6月20日~7月3日,公司股價區間漲幅超10.45%。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新都退股價在1.2~1.53元之間震蕩,區間振幅為27.5%,換手率高達95.3%。一位私募人士認為,如此高的換手率背后明顯是游資在短期博弈新都退的股價炒作。
深交所也曾表示,針對“新都退”投資者交易活躍的情況,交易所通過短信提示、電話等方式,要求會員切實采取針對性措施,有效提升風險警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6月28日,滬深交易所均發布修訂內容,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個人投資者購買退市整理股票的門檻:個人投資者買入退市整理股票的,應當具備2年以上的股票交易經歷,且在前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在50萬元以上。
對此,新富資本證券投資中心首席投資官張新平告訴記者,新都退近期資金介入活躍,應該是高風險偏好資金在博弈股價的短期表現,投機屬性更強,建議投資者客觀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也有私募人士指出,這一連串的超短線操作明顯是游資短炒,資金在公司股票退市前,通過有意制造“炒作題材”吸引中小散戶進場跟風的特征較為明顯。
私募建議散戶回避
實際上,新都退從6月20日打開跌停后交易就趨于活躍,但細看龍虎榜可以發現,買賣新都退的資金均為營業部資金,快進快出,刀口舔血,在退市倒計時的背景下,游資短炒博弈特征明顯。
例如,平安證券深圳金田路營業部席位。該營業部席位在6月27日買入89.25萬元,當日賣出39.01萬元,次日(6月28日)賣出金額高達139.30萬元;該營業部席位6月30日位于“買一”席位,買入158.07萬元,當日賣出59.61萬元。
再看東吳證券蘇州吳中區木瀆鎮營業部席位。該營業部席位6月26日處于“買一”位置,買入428.17萬元,當日賣出17.50萬元,次日即以282.11萬元的賣出金額位居賣出席位首位;該營業部6月30日又賣出175.69萬元,當日買入29.2萬元;7月3日,該營業部席位處于“買三”位置,當日買入72.5萬元,同日賣出73萬元。
參與短炒的資金并不止于上述兩家營業部席位。
也有一些投機者想著公司可能重新上市,豪賭其退市后通過重組上市或連續盈利而重新上市的可能,實際上從近期ST新梅(600732)恢復上市后的股價表現看,ST股已很難上演烏雞變鳳凰的神話了——6月6日,ST新梅恢復上市,恢復上市首日公司股價高開低走以微跌收盤,此后公司股價并未如投資者預期般暴漲。
沈陽天馬時代投資基金經理馬列告訴記者,新都退給很多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同時體現了監管部門對退市制度的嚴格執行,隨著IPO加速和退市制度的日趨完善,建立健全市場進出機制是目前市場成熟的重要表現,未來退市或將常態化。由于近期市場熱點匱乏,新都退的活躍吸引部分資金搏傻,但隨著退市逼近,后期風險越來越大,投資者此時參與無異于刀口舔血,建議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