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私募規模低于“生死線”,業內期待大浪淘沙
公募私奔、券商轉私,隨著近幾年私募行業的爆發式增長,私募靈活的機制和1%、2%固定管理費還有賺得盆滿缽滿的業績提成,許多傳統金融機構的人才紛紛出走。
私募看似荷包滿滿,但壕氣沖天的背后,是私募行業的一把辛酸淚,行業平均規模較小,運營成本高,業績“壓力山大”……
好買私募夢工廠曾經測算了私募的生存門檻:2%的固定管理費,刨去支付給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費用,實際到手的不足1%。募集費、通道費、合規費、場地員工費、市場推廣費等等合計上1000萬一年的運營成本。測算顯示,私募規模只有上到10億元,才能達到“生死及格線”,姑且夠活。
而從目前協會公示數據來看,截至8月底,超過八成的私募管理規模低于1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低于5億元;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規模的共17786家,平均管理基金規模5.74億元。
具體來看,破100億元的僅169家,50~100億元的210家,20~50億元的559家,10~20億元的653家,5~10億元的972家,1~5億元的3641家,0.5~1億元2034家。
基金管理人規模資料圖
深圳地區一位大型私募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未來,隨著監管越來越嚴格,會經歷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過程。后期會進入一個有序期,監管將會越來越規范。經歷這個有序期之后,會有大魚吃小魚的過程,上千億規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甚至更大規模的也會出現。之前是私募1.0時代,規范后是2.0時代,現在很快進入3.0時代,私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各個行業機構將在同一個舞臺上競技。獲取更多基金私募行情,請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私募頻道。(原標題:10萬億私募“扎堆”圖:北京+上海+深圳=總規模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