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關于私募監管的重磅文件接二連三襲來,對于違規私募的查處力度也持續加碼,監管強壓下,私募基金的發新熱情持續走低。中國基金業協會備案數據顯示,今年2月,私募機構證券類私募產品發行數量僅有754只,環比下滑28%,創年內發行新低,今年3月,證券類私募以1194只的發行數量達到最高峰后逐漸步入發行“慢車道”。今年下半年,證券類私募基金發行數量呈逐漸下滑趨勢,7月新基金成立891只,較6月底減少9.5%,今年8月,新基金成立數量環比再降9.8%,發行數量為804只。
盈碼基金研究員徐麗向媒體記者表示,私募證券類產品發行熱情不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私募行業整體監管趨嚴,行業行政處罰范圍和力度加大,加上自4月起,中國基金業協會全面啟動對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產品的專業化經營和分類管理,也導致部分產品分類清晰,證券類產品數量受到一定的影響,例如之前定增產品歸類不明確,有的機構放證券類,有的機構放股權類,分類管理后統一歸為股權類;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各大市場沒有趨勢性機會,例如債市整體震蕩下行,股市結構分化,商品市場上半年寬幅震蕩,整體賺錢效應不佳。
不過媒體記者注意到,在新發產品總數呈下降的總趨勢下,行業內的“二八分化”現象也較為明顯,今年以來大型私募的發行節奏還在保持,中小私募發行體量卻縮減明顯,其中,50億元以上規模的大型私募今年以來平均每家機構每月新發產品1只以上,而10億元以下的小型私募平均4家每月新發產品1只,盡管最近一段時間很多銀行放開和私募合作的門檻,但即便降低門檻,很多中小私募仍然無緣。由此也不難看出,更多的是市場資源越來越向品牌和實力傾斜。
對此,徐麗表示,想進入銀行白名單,對于中小私募而言還是有一定難度。銀行等機構資金注重的是長期業績及背后的投資邏輯、合法合規性以及團隊管理水平等,具有明確的風險收益偏好及風格偏好。反而是那些大型私募,運作時間較長,運營和管理完善,品牌和實力較強,更容易受到銀行青睞。對于小私募而言,進入銀行白名單或許是擴充規模的最快途徑,還可以通過券商、第三方等渠道擴充規模,但無論哪種渠道,核心還是需要逐漸完善公司運營和風控體系,向合規化方向發展,踏實聚焦業績。
從近期私募機構調研動向來看,中小板持續受到追捧,“華東醫藥(000963,股吧)”更是成私募關注焦點,格上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私募機構調研熱情繼續回升,上周私募機構共調研上市公司92家,環比上升39.39%。其中參與個股“華東醫藥”調研的私募機構數量為42家,其中不乏朱雀投資、淡水泉投資、觀富資產等知名私募。行業方面,電子、機械設備和化工行業仍是調研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