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敦資金管理公司總經理黎濤(Mark Li)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曾在香港和內地的資本市場浸淫了逾20年,在香港打理過匯豐保險多達500億美金資產的保險首席投資官及中國機構業務,如今懷揣著他對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中國夢”,在上海灘開始了他事業的新征程。
事實上,如同黎濤一樣,冀望通過外資私募進軍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夢想者不在少數。他們希望通過外資獨資的私募平臺,能夠在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數十萬億元的蛋糕里分得一杯羹。甚而有些中外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方,有意退出公募基金,轉戰外資私募。
不過,黎濤指出,外資私募要想在中國資管行業站穩腳跟,首先要接受并且充分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教訓證明,強行貫徹外方思維的基金公司,大部分都在激烈的競爭中飲恨敗北。因此,外資私募的“本土化戰略”能否成功,是其未來是否可以生存下去的關鍵。
外資私募蓄勢已久
富敦投資并不是第一家獲得外資私募牌照的外資企業。此前,富達投資和瑞銀集團已經先后獲得許可,設立了自己的私募投資企業。黎濤表示,富敦投資與前述這兩家外資私募采用的戰略完全不同。這家隸屬于新加坡淡馬錫旗下的投資公司,從2006年就開始深耕中國資本市場,對于中國本土投資文化可謂熟稔,因此,在申請外資私募牌照之初,就明確要構建“本土化戰略”,而這也是吸引黎濤加盟的主要因素。
“所謂的‘本土化戰略’,并不是簡單地說,公司員工都是中國人,而是指在業務發展和企業運營中,盡可能地讓中國人按照中國本土市場的既有規律和習慣來做事情,外資方對此要提供充分的信任和授權。但可惜的是,過去許多以外方為主導的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并不能明白這一點,過度強化外方的思維模式,結果資產管理規模始終在中下徘徊。”黎濤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我之所以選擇了富敦投資,看重的一點就是他們對‘本土化戰略’的理解。富敦投資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是極高的,而新加坡對中國的認知度也是非常高的,我們推行‘本土化戰略’上相較于其他外資更有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牌照方才下來,富敦投資已經在著手準備推出新產品。與此前獲批的外資私募“蜻蜓點水”式的產品發行不同,富敦投資選擇了與國內大型券商合作,完全按照標準的國內公募產品發行模式進行。黎濤表示,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風險控制,以長期價值投資為主要導向的投資邏輯,是富敦投資在產品發行中最重要的亮點。
苦練“內功”厚積薄發
對于中國本土龐大的私募基金規模而言,外資私募目前只是滄海一粟,并不足以撼動既有格局。但業內人士指出,如果能夠充分貫徹“本土化戰略”,外資私募的優勢會讓它們快速發展,成為中國資管行業中不容忽視的力量。
不過,身為外資私募的總經理,黎濤向記者強調,外資私募與國內許多私募運營的思路有所不同,不太看重短期利潤的爆發式增長,更著重于長期經營和盈利的可持續性,這也給國內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投資者們會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另外一群投資管理人,他們沒有那么激進,也沒有那么浮躁,凡事都從投資者角度出發,投資很理性,看重深耕細挖,長期跟蹤上市公司基本面,真正秉持長期價值投資。我們覺得,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會有更多的投資者會歡迎我們。”黎濤說。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富敦投資等機構獲得外資私募牌照,外資對于中國資管行業的熱情已是暗潮洶涌。除了在中國沒有布局的外資們正紛紛籌謀落子外,已在中國擁有了中外合資基金公司的不少外資方,也在謀求一張外資私募牌照。他們甚至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如果中外合資和外資私募“兩條腿”并行的道路不通,一些外資方會采取退出合資公司,轉而獨立持有外資私募的方式來競逐中國資管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