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型機構風格迥異
在私募界有一個現象,即不少中小型規模公司在早期業績亮眼,但一旦規模陡增后,規模往往成為業績“殺手”,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投研力量與大型資金的不匹配,因此在衡量私募機構之間的實力對比時,規模大致相同的私募機構間的對比可能更為“公平”。
深圳地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在前10強中占據半壁江山,主要是該地區聚集著大批中小型私募,如果以大型私募的業績進行排名,上海、北京地區的優勢則明顯突出。如以50億元以上規模的私募機構來排名,前10強中有5家是來自上海地區,上海景林資產等3家包攬前3名,北京地區則占有4家,而深圳地區則只有盈峰資本一家,且排在第10名。
同時,從數據來看,今年絕大部分大型私募取得的業績都相當不錯。在格上理財發布的北京地區10億元以上規模的前10強榜單中,清和泉資本排名第三,該私募屬于“公募派”,由明星基金經理、前泰達宏利基金總經理劉青山創建。對于為何能取得較好的業績,清和泉資本投資總監吳俊峰表示,主要是把握兩條主線:一是消費升級,主要布局了食品飲料、汽車、金融服務、消費電子、醫藥等行業。二是創新制造,主要布局了通信和電子行業。另外,在震蕩市中要把握幾點:一是善于把握行業發展的中長期方向,尋找結構性突出機會。二是要明確鎖定業績驅動的邏輯,舍棄估值驅動的模式。三是要淡化市場的整體波動,重倉具有安全邊際的機會。
行業洗牌加劇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證券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在2月達到最高值2.8萬億元后就逐月遞減,截至2017年9月底,已登記的機構類型為證券私募投資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為8090家,管理正在運作的基金30233只,管理基金規模2.22萬億元,相關規模繼續呈下降態勢,但降幅較前期明顯收窄。
在行業格局上,格上研究中心發現,行業內的“二八分化”現象較明顯,規模越大的機構發行產品數越多,發行節奏越穩定。今年以來,私募機構新成立證券類產品8790只,在數量上占比不到2%的50億元以上規模的大型私募機構,其發行的產品數量卻超整個行業的8%。格上研究中心發現,今年以來,50億元以上規模的大型私募平均每家機構每月新發產品1只以上,而10億元以下的小型私募每家平均4到5個月才新發產品1只。在強監管之下,市場的資源日益向品牌和實力傾斜。
分析人士認為,證券類私募受監管去通道、市場分化等因素影響,管理規模出現明顯的縮減趨勢。同時,今年以來證券類私募發行新產品熱情也持續走低,績優大型私募發新勢頭不減,而小私募卻遭遇發行困難,私募行業“二八”分化現象進一步固化。
以上就是關于私募“暗戰”百強榜 大小型機構風格迥異的相關資訊,了解更多基金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