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近日,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指導意見》),宣告了資管行業即將步入統一監管時代。
對于資金管理者來說,這堪稱一場“政策海嘯”,對于私募基金而言,更是將迎來整個生存環境的變動?! ?/span>
私募通道、分級業務受影響
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杠桿是金融機構最常用的工具,意味著小資金博取大收益,對私募機構來說,通過銀行的通道業務來進行杠桿操作是最好的手段。
而《指導意見》第二十一條要求:
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同時,《指導意見》明確了不得進行份額分級的三類私募產品:開放式私募產品;投資于單一投資標的私募產品(投資比例超過50%即視為單一);投資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比例超過50%的私募產品。此外,《指導意見》規定,分級私募產品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140%。
一位私募基金項目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不止是新規,今年杠桿已經明顯收緊了,委外直投私募已經很難做,通過銀行募集的資金杠桿基本在1:1左右,其實已經很低了,去年的杠桿還能做到1:2,今年基本不可能了。”
按照該人士的介紹,過去私募基金幫助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杠桿操作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1億元的資金,通過杠桿操作,產品管理人可以利用1:1的杠桿操作2億的資金去投資。”
通過杠桿進行操作,無疑存在風險。
“杠桿的收益固然誘人,但風險也是巨大的,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損失比較難控制?!痹撍侥既耸恐赋?,“受影響的主要是固收類和非標固收類產品,現在我們不太做非標固收項目了,主要原因就是風險太大?!?/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