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資料圖
對此,基金業協會從三方面入手,推動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服務機構正確認識行業本質,共同完善基金治理,保護投資者核心利益。
一是強化內控制度要求,切實防范利益沖突。私募基金管理人是防范利益沖突的第一責任人,應當秉持專業、獨立、制衡、有效原則,建立符合展業需要的內部治理架構和內部控制規范,公平對待所管理基金和各類投資者,有效防范利益沖突和利益輸送。為此,基金業協會調整了申請材料的形式審查要求,要求申請機構提供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以此引導私募基金申請人重視自身治理,有效建立防范利益沖突、落實受托責任,這是行業自律的第一道防火墻。此外,實踐中正在逐漸清晰不予備案的相關情形,比如,對涉嫌非法集資、合伙型私募基金中有限合伙人直接擔任基金管理人或通過代持成為管理人、私募基金產品擔任普通合伙人、基金投資者中出現代繳代付等違反法律法規原則要求的產品不予備案,對違法違規開展金融機構持牌專營業務或者不符合基金業協會自律規則的產品,如進行直接借貸、民間借貸、P2P、眾籌投資等,或直接購買商品房出售獲取差價等的,不予備案。
二是維護基金的本質,強化專業化經營要求。基金的本質特征是集合理財、組合投資,管理人要做到賣者盡責,投資者按基金份額和約定承擔風險并獲取收益;對于私募基金,還要堅持非公開募集和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原則。從基金的本質出發,任何基金產品都不能對投資者保底保收益,不能搞名股實債或明基實貸。實踐中,鑒于私募基金管理人股東控制權復雜、資金來源多樣、管理人內控薄弱、兼營一級和二級市場業務沖突大于互補的現實,基金業協會要求私募證券、私募股權和其他私募業務分類經營且不得兼營,對其采取有差異的分類審核標準,既是為了避免在管理人層面出現重大利益沖突和利益輸送風險,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基金的本質,推動行業專業化發展。
三是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堅持強化風險警示,建設多渠道警示體系,幫助投資人提高防范投資欺詐的能力。基金業協會與四大證券報、新浪、騰訊、搜狐、和訊建立同步公示機制,形成報紙、網絡、兩微一端聯動,將失聯私募機構警示第一時間推向公眾。
“發展現代金融,資產管理業必須在直接融資中發揮更重要作用。只有保證受托義務得到履行,才能奠定行業發展的長久根基。”洪磊最后表示,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要求下,私募基金行業治理既不能走變相行政許可、依托國家信用背書的老路,也不能走簡單放任、一備了之的歪路。
以上就是關于私募:總規模不到三年暴增6.27倍 仍需完善基金治理的相關內容,了解更多基金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