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回顧今年的投資收益,“炒股不如買基金”,已經成為大部分投資者的真實感受。而站在當下看明年的市場,就連資深的基金經理都認為,明年的選股難度比今年還要大!
這意味著,未來A股市場“去散戶化”還將繼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也將借道基金等產品入市,機構的力量也會越發凸顯。就2018年而言,業內人士預測,公私募基金有望成為最為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為A股市場“輸血”近4000億元。
談及來年的布局,基金經理表示,在將大金融和大消費作為底倉配置的同時,明年的一大投資機會在于重估中國科技力量。以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為核心,涉及云計算、半導體、通信等整個科技產業的革新正在到來。
1、公私募基金成增量資金重要來源
近期,多家券商對于2018年A股市場的資金面做出了測算。包括招商證券、東方證券等多家券商預測,明年 A股市場資金面較為寬松,預計增量將在4000億-5000億元,其中,公私募基金有望成為增量資金的重要來源。
一般而言,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了A股市場資金面狀況。就供給而言,招商證券分析師預測,包括公私募基金、銀行理財資金配置、社會保障類資金、保險機構和QFII等能夠提供增量資金1.43萬億元。就需求而言,IPO、再融資、首發減持解禁等估計流出資金9970億元。在上述估算框架下,2018年全年預計增量資金在4000多億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公私募基金有望成為2018年A股市場的增量資金的重要來源。
據東方財富(300059,股吧)Choice數據統計,2016年偏股型基金的發行規模為2981億元。從今年新成立的基金規模來看,截至11月份偏股型基金的首發規模達到2456億元。隨著公募基金“賺錢效應”顯現,部分基金產品發行火爆,業內人士預期,明年偏股型公募基金有望帶來近3000億的增量資金。此外,從私募基金的發行來看,業內人士預期股票類產品配置比例有望繼續提升,帶來千億左右的增量資金。
事實上,部分中長期業績表現亮眼的證券私募基金在今年以來獲得了資金的“追捧”,據了解,業內已有2家私募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接近500億元。部分私募基金的產品遭到了投資者的“秒殺”,甚至有私募基金由于規模增加過快,已經開始拒絕新增申購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