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今年以來,A股市場大盤藍籌上漲強勁,大消費和金融板塊表現搶眼,在基本面的支撐下,“結構性慢牛”的趨勢得到了市場認可。如此行情下,私募基金的發行熱情也在不斷走高。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4日,11月份私募機構共備案新產品1528只,創今年以來的新高,環比上月增加了52.95%。
從業績方面來看,不同資產管理規模的私募基金其業績也呈現一定差距。大中型私募旗下產品額平均收益也大幅跑贏小型私募機構。
根據格上理財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中旬,有股票基金發行且有今年歷史業績的私募管理人中,14家百億以上管理規模的私募基金公司其股票基金今年平均收益27.90%,且85%以上的私募今年平均獲得正收益;28家管理規模在50-100億的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為10.98%;80家管理規模20-50億的私募平均收益為16.43%;69家管理規模10-20億的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為17.73%;812家管理規模10億以下的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為9.55%。
而在資產規模50億元以上的私募機構中,前十名今年平均收益達38.21%。其中景林資產以68.25%的收益排名第一。高毅資產、源樂晟資產分別以59.68%和57.80%的收益位列其次。今年以來平均收益超過30%的私募基金有6家。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9967只公開業績的私募基金產品中,約3390只產品今年以來呈現虧損狀態,其中虧損超20%的產品有325只,虧超10%的產品963只,而年內取得正匯報的產品近6500只。
從管理規模來看,根據格上數據統計,今年以來,百億級以上的私募平均每家機構新發產品為12.34只,50-100億的大型私募平均每家發行6.92只,而管理規模10億以下的私募中,平均每家發行量僅為1.15只。
值得注意的是,新發證券類私募產品的數量在15只以上的百億級私募機構有11家,其中,合晟資產、高毅資產、映雪投資和景林資產是今年最“高產”的百億級私募,今年以來發行數量均在30只以上。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私募機構的管理規模是市場認可度的主要表現之一,而市場認可度與其投資能力、風控水平等都息息相關。而成立時間較久的老牌機構由于在行業內已經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和口碑,且他們大多都經歷過市場牛熊轉換的考驗,風控和合規體系也更為完善,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這些機構更容易被投資者認可,而一些新成立的私募機構則有待市場和監管的考驗。
以上就是關于私募基金產品業績分化 85%私募平均獲得正收益的相關內容,了解更多基金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