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私募井噴短板隱現!北京規模效應凸顯?11萬億“大私募”時代已經到來。截至2017年底,中基協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2446家,同比增長28.76%;已備案私募基金66418只,同比增長42.82%;管理基金規模則步入11萬億元量級。
無疑,經過2014年的登記備案制確立,到2016年的“25通知”(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再到2018年的借貸型私募叫停、上線管理人信用報告機制,私募基金行業透明度、規范度正被不斷提高。
有關私募機構的新政策的密集出爐,又會帶來一個什么樣的2018年?
21世紀資管研究院通過研究行業數據,走訪監管和業內人士,從三個角度研究2018年私募發展趨勢。(李新江)
根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別有2033家、1504家、1476家證券類私募機構,浙江、江蘇等地的機構數量亦排名靠前。
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居民更加富裕,對財富管理的需求也相應更高,私募機構選擇在這些地域辦公有著天然的資源優勢。
數據一:北京規模效應凸顯
2017年,北京、上海、深圳仍然是私募機構的三大聚集地。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從注冊地分布來看(按36個轄區),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 (除寧波)、廣東(除深圳),分別有4581家、4377家、4108家、1807家和1382家,總計占比達到72.42%。
不過,這個數據較去年11月的72.64%略有減少,前五大轄區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集中度出現下降趨勢。
分區域來看,與去年8月首次突破10萬億規模時的數據相較,去年12月上海、深圳、北京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分別增長了5.94%、6.96%和4.74%,相較而言,9月以來,深圳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新增數量最多。
從各地區的管理基金規模來看,管理人數量排名第三位的北京市,其管理基金規模最多,為2.6萬億,其次是上海和深圳,管理基金規模分別為2.49萬億、1.67萬億。
此外,管理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的轄區有16個,占比44%。
從私募基金公司管理規模來看,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基金規模集中在1億~5億元,共3920家,占比17.46%,而管理基金規模超過50億元的大型機構有425家,占比1.89%。
從地域來看,大型機構也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
譬如證券類私募機構,截至2017年末,顧問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以上的證券類私募管理人共有36家,其中上海有15家、北京有12家,占所有轄區的比例是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