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新年第一個月,知名私募重陽投資“順勢”舉牌漲價的白馬股燕京啤酒,由“暗牌”變“明牌”,引起各方關注。有人說“這是一次基于基本面的價值投資行為”,有人則認為“這是一次拉低手中籌碼相對成本的市場行為”。業內人士表示,不管如何解讀,私募舉牌邏輯似乎正在發生變化,過去的“炒殼+資產注入”的舉牌模式,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難再繼續,“靚麗白馬”則獲得了更多關注。
私募舉牌青睞“白馬”
1月16日,燕京啤酒公告稱,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重陽戰略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基金管理人發起設立的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的信托計劃、資管計劃以及重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重陽投資”)累計持有公司股票1.41億股,占總股本的5%。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顯示,1月11日,重陽投資以7.29元/股的均價增持燕京啤酒1348萬股至1.41億股,占比由4.52%提升至5%,觸發舉牌線。
事實上,重陽投資此次舉牌并不是一蹴而就。從2017年7月開始,半年時間內,重陽陸續大舉買入燕京啤酒。不過,期間由于燕京啤酒股價屢創新低,重陽投資也曾“割肉”部分籌碼。此次,趕上啤酒行業集體漲價,漲價加持下的舉牌利好,使得重陽投資在燕京啤酒上的籌碼最終獲得浮盈。
對于此次舉牌,重陽投資回復記者的說法和此前完全一致:“長期看好燕京啤酒的發展前景”。
某私募研究員分析稱,雖然自2013年起中國啤酒產量連續三年下滑,去年上半年的產量也僅提高了0.8%,行業增長緩慢,但主要啤酒集團的產量增速顯著高于行業,如2017年上半年,華潤啤酒銷量增長2.9%,青島啤酒則增長2%,燕京啤酒增長2.2%,表明中小啤酒廠的市場份額正不斷被大型啤酒集團蠶食。事實上,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等五家主要啤酒集團占據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80%,在市場趨于飽和情況下,主要啤酒廠商的優勢更加凸顯,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另外,今年以來啤酒便緊隨白酒迎來了漲價潮,華潤雪花、青島、燕京啤酒等多家啤酒企業對產品進行價格調整,漲幅在10%至20%之間。因此,此次重陽投資由“暗牌”變“明牌”,正式舉牌燕京啤酒,應該將其理解成是一次“基于行業及個股基本面的價值投資行為”。
不過,某家知名私募的基金經理卻表示“不太看好啤酒板塊”,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現在A股市場中啤酒品牌的份額相對比較均衡,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形成真正的壟斷,不像高端白酒中的茅臺,具備壟斷甚至寡頭效應;二是啤酒沒有形成外溢或附加價值,品牌黏性不高;三是啤酒市場充分競爭,國內份額相對均衡,且德國等國外優勢品牌也和國內企業形成競爭,不如白酒基本被國內知名品牌壟斷。因此,他認為啤酒板塊沒有特別明顯的投資價值,也不太理解重陽投資的舉牌行為。他揣測,“此次重陽投資‘順勢’舉牌,估計也是為了改善自身在這只個股上的深套局面,拉低手中籌碼的相對成本。”
“不管是基本面投資,還是拉低持倉成本,我們必須看到的是,重陽本身是穩健投資者,燕京啤酒也算是白馬股,這件事與過去中小私募舉牌‘炒小’、‘炒新’、寄希望于資產注入后獲利退出的手法完全不一樣。”滬上某知名私募的投研總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