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私募股權投資的16個誤區!
誤區一: 私募股權基金籌資和普通基金一樣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期限非常長,因此其資金來源主要是長期投資者。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籌集方式不同于普通基金,通常采用資金承諾方式。基金管理公司在設立時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合伙人投入預定的資本額,而是要求投資者給予承諾。當管理者發現合適的投資機會時,他們只需要提前一定的時間通知投資者。這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投資者未能及時投入資金,他們按照協議將會被處以一定的罰金。因此,基金宣稱的籌集資本額只是承諾資本額,并非實際投資額或者持有的資金數額。
在實際的籌資活動中,基金有一定的籌集期限。當期限滿時,基金會宣布認購截止。同一個基金可能會有多次認購截止日,但一般不超過3次。
誤區二:私募股權基金收益一直都會很高
通常人們在考察 PE 基金的收益情況時,會以時間為橫軸,以收益率為縱軸畫出一條曲線。通過長期觀察,人們發現這條曲線的軌跡大致類似于字母J,因此這種現象被形象地成為J曲線效應。
形成J曲線效應的原因是,在一支 PE 基金運作之初,基金要開始支付管理費和開辦費用,然而這時基金所投資的項目還無法立刻產生回報,使得基金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收益為負值。當經過一段時間后,基金開始有項目推出時,基金收益率就會快速攀升。
從投資者的角度,J 曲線效應的啟示是,在一項長期投資中過分看重短期收益情況不利于投資者追求并實現長期目標;而基金管理人的目標則是盡量縮短J曲線,以使基金盡早實現正收益。
誤區三:PE 與 VC 兩個產品沒有什么區別
私募股權基金行業(PE)起源于風險投資(VC),在發展早期主要以中小企業的創業和擴張融資為主,因此風險投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私募股權投資的同義詞。從 1980 年代開始,大型并購基金的風行使得私募股權基金有了新的含義,二者主要區別在投資領域上。風險投資基金投資范圍限于以高新技術為主的中小公司的初創期和擴張期融資,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對象主要是那些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并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成熟企業,這是其與風險投資基金最大的區別。
誤區四:私募股權基金和私募沒啥區別
私募股權基金(PE)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也就是股民常講的「私募基金」)是兩種名稱上容易混淆,但實質完全不同的基金。PE 主要投資于未上市企業的股權,屬于一級股權市場范疇,它將伴隨企業成長階段和發展過程,依靠企業價值的提升而獲利。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投資于二級證券市場,通過證券市場價格的波動獲利。
對于投資者,選擇股權投資基金首先選團隊,沒有好的管理團隊,這個基金很難做出好的業績;選擇證券投資基金,首先選業績,過往戰績往往預示這只基金對市場的把握能力。
誤區五:股權信托與股權投資信托不一樣嗎?
股權信托與股權投資信托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委托人是擁有股權的股東,而后者的委托人是擁有資金而希望收購股權的投資人;前者的信托財產是股權,而后者的信托財產是資金;前者業務中受托人管理的重點是按照委托人意愿行使好股權,后者業務中受托人管理的重點是用資金收購預期可以獲利的股權。
誤區六:經濟形勢不穩,還是不敢投 PE 啊
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GP)的投資風格很多,GP 傾向于投資熟悉的行業,GP 在目標企業的選擇上有行業的偏好,而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行業受利。即便是在經濟形勢不好的局面下,股權價格更容易被低估,股權投資也能取得超額收益。從歷史業績來看,私募股權基金,往往可以成功穿越經濟周期,回報遠遠優于股票市場。
誤區七:無形資產不值得投資
投資主要是看企業,把人放到一個次要的地位。中國本土 PE 一般成立時間不長,過去有的時候就是看人家的財務報表,看看固定資產有多少,對管理團隊各方面花的精力不夠。蒙牛的案例是大家經常說的,沒有牛根生會有蒙牛嗎?實際上企業第一位的還是人,人是企業唯一不可復制的經營要素。這一點一定要看清楚,在盡職調查過程中,其實無形勝于有形,就是無形資產的重要性甚至超過有形資產。
誤區八:資金比資源重要
部分 PE 管理人覺得我能夠做甲方,我能夠做私募股權投資,因為我有錢。要知道,對 PE 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有資源。比 PE 有錢的機構很多,比如銀行。銀行為什么不做 PE?銀行沒有資源,銀行很清楚,只有把錢借給企業,企業賺了錢給我利息。銀行也知道,去投資做了股東的話,我管不了這么多企業,我沒有那么多的專家打理這件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一個 PE 公司,資源比資金甚至還要重要。
誤區九:盡職調查有專家就可以了
有些 PE 會認為,做盡職調查,就讓會計師和律師去就行了。要知道,會計師和律師更多的是了解一個企業的過去,利用他的一些法律條款,會計師的一些準則,用靜態的眼光去看待企業。一般來說,真正懂企業經營的會計師和律師是不多的。對企業來說,看過去時是看它有多少資產、資產上有沒有瑕疵、或有負債等等。
看未來看什么?看它的業務,這個是最重要的,但這方面往往是會計師和律師的薄弱環節。投資者要真正挖掘出一個企業的價值,在于它的經營業務或者叫經營性的審計。在這個階段,不要把期望值都掉在會計師和律師的身上,主要看你自己,或者說借助其他第三方的投資顧問(這個顧問是精通企業經營業務的)這些專家來幫你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