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隨著上市公司的年報披露接近尾聲,私募機構的持倉個股也浮出水面。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1460只個股出現了私募基金的身影,持有市值2863.6億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在去年四季度整體戰線呈收縮態勢,私募持倉個股數量較前期1668只下降近12.5%。
然而,也有私募機構逆市大幅建倉的,其中成泉資本就是典型。此外,記者注意到,不少百億級私募的投資重心逐漸由價值股轉向價值成長股,調倉換股跡象明顯。
私募持個股數減少12.5%
隨著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接近尾聲,私募機構的持倉個股也浮出水面。據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1460只個股出現了私募基金的身影,持有市值2863.6億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在去年四季度整體戰線呈收縮態勢,私募持倉個股數量整體較前期1668只減少近12.5%。信托系私募產品收縮戰線比較明顯,不少產品的持倉個股數量均較上期出現下降。
其中,潤之信56期持倉個股由上期的12只下降到12月31日的1只個股,下降幅度91.66%。華鑫信托·價值回報5號由上期的14只下降到12月31日的4只個股。潤之信25期由上期的12只個股下降到年末的3只個股。
咚咚資產配置增長1號私募基金也由前期的13只持倉個股下降到年末的8只個股。陜國投·持盈6號由上期的6只持倉個股下降到年末的1只。還有就是華鑫信托·價值回報23號由上期的6只個股下降到年末的2只個股。
此外,王亞偉旗下的昀灃3號持倉個股也出現下降,由上期的5只個股下降到年末的3只個股;昀灃基金也由上期的5只個股下降到年末的4只個股;昀灃4號的持倉個股由上期的4只個股下降到年末的3只個股。
經過2017年A股市場整體震蕩上行、個股賺錢機會持續突出的年度表現之后,今年以來私募股票策略明顯進入低潮。據研究報告顯示,在今年一季度,A股市場先強后弱、滬深300指數當季下跌3.28%的背景下,股票多頭策略平均收益位列倒數第一位。記者注意到,截至4月24日,有最新凈值公布的1991只私募股票策略產品中,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2.61%,而一季度該數據為-1.73%,顯然虧損幅度仍在擴大。
私募調倉價值成長股
成泉資本旗下的成泉匯涌八期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持倉個股數量為36只,而在上期卻只有18只,從持倉個股數量來看實現了翻倍擴張。另外從持倉市值來看,從上期的15.05億元增長至去年年末的35.88億元。據數據顯示,成泉匯涌八期持有鴻博股份1825.11萬股、宜通世紀1829.1萬股、海峽股份913.03萬股、航天晨光1630.89萬股、海南高速3027.83萬股。而其重倉股海南高速在一季度漲幅27.44%,鴻博股份在一季度漲幅10.13%,海峽股份在一季度漲幅超22.47%。
記者注意到,信托私募產品整體收縮背后也有一些信托私募在暗中擴張。如華潤信托·天誠1號持倉個股數量由前期的1只個股增加至年末的5只個股;天勤十二號持倉個股數量由前期的2只增加至年末的5只;標樸1號證券投資基金由上期的1只增加到年末的4只;陜國投·永利22號由上期的1只增加到年末的4只;臻享42號證券信托計劃由前期的2只增加到年末的4只。
從上市公司已披露的一季報數據中可以發現,不少百億級私募的投資重心逐漸由價值股轉向價值成長股,調倉換股跡象明顯。
如高毅資產新進海思科和邁克生物,與去年四季度相比仍保留洽洽食品和魚躍醫療;淡水泉新進瑞普生物和萬豐奧威,與去年四季度相比仍保留歌爾股份、烽火通信和天士力;千合資本與去年四季度相比則退出了同有科技、中天能源的前10大流通股席位。這些私募新進或保留的個股以有業績支撐的中小市值股票居多。
對此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劉可向記者表示,結合當前宏觀環境和市場表現來看,2018年市場風格可能是2013年和2003年的結合,市場風格將由“價值”轉向“價值成長”,價值成長股將成為新的風向標。因此近期星石逐步獲利了結了前期已經累計了較多收益的價值股,同時轉向布局價值成長股,尤其是重倉醫藥生物。展望后市,2018年的“新5朵金花”可能出現在醫藥生物、品牌消費、新零售、互聯網、有色和航空領域。
近九成私募倉位過半 明星公司調倉再戰二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