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現在基金內部都彌漫著一種談債色變的氛圍。”一家國內大型私募基金經理孫強(化名)向記者感慨說。
上個月他推薦投資的三家上市公司擬發行高收益債,均遭遇基金投資委員會否決。這在以往相當罕見。
究其原因,是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債券違約事件頻發,令整個私募基金界倍感風聲鶴唳,因此不少私募基金投資委員會干脆采取“一刀切”做法,暫時不參與上市公司或民企高收益信用債的投資。
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今年以來逾15只債券出現違約,其中涉及四川煤炭、大連機床 、中安消等多家上市公司,違約金額逾130億元。
孫強坦言,如此多的上市公司集體遭遇債券違約,并不多見。但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隨著相關部門圍繞去杠桿加強金融監管,越來越多企業依托發債等方式借新還舊的做法正變得難以維系。
這無形間迫使私募基金開啟了另類調研與風險控制征途,以避“踩雷”。
私募基金“各顯神通”緊急盡調
上周,孫強連續五天出差,前往三家上市公司調研,只為判斷這些公司現金流能否支撐相關債券到期還本付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尋找上市公司證券事務代表與高級管理人員面對面溝通上市公司財務狀況,這回他“潛伏”在上市公司門口,統計一天內進出公司提貨的車輛,以及相關下游企業賒賬狀況。甚至每天晚上他還自掏腰包,請上市公司底層員工吃飯,了解上市公司當前庫存積壓與銷售回款壓力。
“任何應收賬款賬期延長的信息,都會被基金投資委員會列為債券持有重大風險考驗因素,甚至要求交易員提前拋售這些債券。”孫強透露,隨著債券違約事件頻發,這些做法在私募基金領域正變得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