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多家深圳私募基金表示,廣州、橫琴開出的優惠政策力度遠比深圳大,長期下來深圳的優勢或將被削弱
深圳金融業急速擴張的步伐放緩。最新的金融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深圳金融業增加值770.68億元,同比增長1.1%。而去年同期,深圳金融業增加值的增速為15%。這其中,新興金融業態一直被認為是深圳金融業增長的新動力。以私募為例,深圳私募基金不管是數量還是體量都名列前茅。然而,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各大熱點城市在積極提升金融營商環境,打造基金小鎮、風投之都,深圳私募基金面臨的競爭壓力日漸凸顯。
挑戰1
重獎私募機構落戶,廣州、橫琴開足馬力筑巢引鳳
前潤基金是一家于2017年3月在珠海橫琴注冊的投資類企業,經營范圍主要是受托資產管理、對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業務。王渙之透露,前潤基金本想在深圳落地生根,然而當時在深圳注冊基金公司非常困難,最后選擇在橫琴。
前潤基金旗下的一家基金公司則在廣州注冊。王渙之解釋,廣州的優惠政策力度比深圳大,該公司落戶在廣州,政府給他們提供十年免費辦公室,辦公室的裝修費用都不用公司出。
廣州于2016年提出打造“風投之都”,并下重本“筑巢引鳳”。據了解,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出臺“風投十條”,對風投機構最高開出2000萬元落戶獎勵,其落戶獎勵已經超過了浦東、杭州和深圳等地。此外,廣州在稅收、項目引進和投資等方面,對風投機構的獎勵亦頗為豐厚。去年12月,百度風投在廣州設立國內規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專項風投基金,資金規模高達20億元。
“去年年初到現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其實有大批想來深圳注冊的金融公司,都被"趕"到其他地方了。這就給其他的地方帶來了機會。”王渙之稱,此消彼長,深圳的優勢或將被削弱。
廣州、橫琴給出的優惠政策不僅引來了不少新設立的私募基金公司落戶,也讓深圳的基金公司垂涎不已。“我們從來都沒有享受到任何的稅收優惠,深圳對私募基金公司的政策優惠也非常少。”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告訴記者,他們非常期待深圳也有相關的政策扶持私募行業。
挑戰2
公募巨頭上海集聚能力強,或分流深圳“流量”
回顧國內私募、公募近兩年的發展,深圳的低氣壓表現與國內其他金融城市敲鑼打鼓、招兵買馬形成鮮明對比。這不僅表現在私募上,在公募上亦是如此。
在公募領域,上海可以說是獨領風騷。截至2017年底,京滬深三地的公募基金公司注冊數量達到102家,其中53家基金公司注冊在上海,占半數以上;注冊在深圳的公募基金公司為27家。
深圳一家公募基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上海的一大優勢就是政策環境,比如退稅10%。上海對公募基金的稅收優惠,包括對公募基金從業人員的個人所得稅退稅制度。一些年薪百萬元級別的基金經理,每年最高退稅額或可達到工資的10%,這對于高層次公募管理人員,有很大的吸引力。
“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集群優勢。”上述公募基金人士認為,上海的私募、公募基金公司數量龐大,金融人才也多,政策環境好,很多公募資金公司都愿意落戶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