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在2017年新一輪的比拼中要想占得先機,首先,要全面提升公司戰略決策能力。要全力打造人才團隊的專業管理能力,還要大力提升均衡配套的風險控制能力和中后臺保障能力。
目前,中國信托業資產規模邁入20萬億元大關。信托本源定位進一步彰顯。在資產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信托資產功能進一步優化。信托本源業務收入進一步凸顯。
2008年信托資產突破1萬億元、達到1.22萬億元,2013年達10.91萬億元,2016年達到20.22萬億元。從2008年的“1萬億時代”,到2013年“10萬億時代”,再到2016年的“20萬億時代”。如果從2002年“一法兩規”正式實施算起,信托行業實現第一個10萬億元的資產規模整整用了11年,而完成第二個10萬億元則僅僅用了3年。
中國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的GDP總量從2008年的31.4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73.5萬億元,客觀上為信托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市場基礎。信托業業務結構的不斷優化。如2011年之前,增長的主動力是粗放的銀信合作業務;2011年以后,增長的主動力演變為以高端機構為核心的大客戶主導的“非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托”、以低端銀行理財客戶為主導的“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托”、以中高端個人合格投資者主導的“集合資金信托”三足鼎立的發展模式。而伴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信托業持續調整。信托制度安排的必然結果。信托業之所以能實現持續發展,是市場對信托業制度安排的認可和選擇的結果。自2001年《信托法》頒布實施以來,到2016年中國信托業年會“八類業務”的確定,信托業制度安排的優越性日益顯現,并推動信托業自2008年以來的爆發性增長。
創新是2016年信托業發展的最大亮點。2016年《慈善法》出臺掀起了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熱潮。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多家信托公司共推出22只規范化的慈善信托產品,規模達到0.85億元。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家族財富管理信托的迅速崛起,中國境內目前已有21家信托機構和14家商業銀行開展了家族信托業務,家族信托規模約為441.8億元。與此同時,基金化信托產品大面積推開,PPP業務、資產證券化信托、企業購并基金、產業信托基金、地產基金、消費信托、跨境資產配置、土地流轉信托等也實現實質性突破。部分業務已呈規模化態勢。
信托業經營收入與信托項目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均呈現回落狀態,信托公司經營收益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弱中趨穩,穩中求進”將成為信托業新常態。
首先,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開始步入弱周期。2016年,實體經濟投資熱情減緩給信托業的發展帶來較大沖擊。投資類產品規模收縮,信托產品收益率顯著下降,信托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被充分釋放。
其次,泛資管背景下競爭加劇。泛資管市場下行業競爭的加劇會擠壓信托業的市場占有率,其業務的替代效應和擠出效應日益顯現。一方面,信托公司通道業務利潤微薄,但風險卻逐步上升,信托業“去通道”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市場占有率面臨下行壓力;另一方面,信托公司非通道業務將面臨其他泛資管機構相關業務的激烈競爭,經營成本的上升可能會降低信托公司業務收入。
再次,監管日益嚴格。2016年,監管部門為適應經濟結構的轉型,健全金融市場風險防控體系,加大力度頒布法規與政策。這使得信托業在組織機構設定、風險管理體系、交易程序的管理上面臨諸多調整。2016年年末,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多部委參與組成的工作小組制定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完成起草,此舉或許將開啟金融行業“去產能”的全新一頁。
領先的信托公司要具備高超的戰略膽識和魄力,做好戰略規劃,制定戰略發展目標,在資產運用型和管理服務型業務上作出總體戰略安排,提升主動管理資產的能力,構建高附加值、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和業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