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信托資產規模已破20萬億,通道業務回流大概率延續三季度趨勢。不過業內人士認為,2017年以來前述通道利好可能難以持續,一方面是房地產信托通道業務已經面臨監管擠壓,另一方面則是未來資管統一監管預期。
在地方債發行、置換大背景下,政信合作項目正逐漸式微;過剩產能行業因風險高發,信托進入日漸謹慎;房地產信托則成為過去一年監管重點關注對象。
監管有意抹平信托通道的比較優勢,資管統一新規正在來的路上。未來信托的業務模式也將出現分化。信托公司要牢牢把握這一機遇,專注于信托、專業于信托、專長于信托,不要將信托業務做成影子銀行,不要成為銀行的影子。
目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都給了信托公司通過發揮制度優勢、回歸信托本源來做大做強信托業的歷史機遇。引起關注!
近日發布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影子銀行也成為重點關注的四大金融風險之一。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
回眸信托業發展歷史,信托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影子銀行體系的重要支柱,不過當前影子銀行整體發展承壓,通道業務風口日漸式微。
近期“一行三會”正在研究的資管新規,也指向資管產品統一監管制度,這或預示著信托公司此前因基金子公司等監管收緊面臨的短暫利好或將終結。
“通道業務以后肯定是嚴管態勢。消極面而言,統一監管可能減少信托規模,降低業務收入;積極面而言,有助于促進信托公司加強主動性管理,從監管差異化優勢過渡到信托功能優勢、制度優勢,” 中鐵信托副總經理陳赤稱,“如果是這樣,短期痛苦可能促進長期發展?!?/p>
其實資管嵌套起源與信托息息相關。管嵌套大規模興起可以追溯至2006年的銀信合作,此后伴隨著四萬億刺激,地方平臺、房地產業務大量興起,銀行信貸業務受到制約背景下,銀信合作規模突飛猛進。
為此,自2008年以來,銀監會先后出臺《銀行與信托公司業務合作指引》、《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通知》,此后信托業內關于通道業務的探討便未有停歇。
不過2012年后隨著券商、基金資管放開,資管進入“五國混戰”時代,由于基金子公司更為激進,信托通道優勢漸失。
雖然自2016年初銀監會下發《進一步加強信托公司風險監管工作的意見》(下稱“58號文”)后,再未有專門針對信托風險的監管文件下發,但混業趨勢下,“新八條”、銀行理財新規、資管新規無不與信托業息息相關。
2016年6月以來,證券基金業多份監管文件進入征求意見并陸續出臺,基金子公司通道費用、杠桿優勢盡失;緊接著銀行理財新規征求意見出爐,其中一條為“銀行理財投非標只能對接信托計劃”,讓信托通道再次擁有比較優勢,通道業務回流明顯。
信托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信托業2016年三季度數據回歸兩位數增長。且結構上看信托資金投向金融機構占比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9.11%,遙遙領先于其它領域個位數或負的同比增速;同時事務管理類信托規模占比升至45.71%,規模達8.30萬億元,二季度該項數據為7.47萬億元。
假設融資類信托80%和事務管理類信托80%為通道業務,則通道業務體量約為10萬億,占總規模一半左右。一位華東地區信托公司內部人士也表示,從整個行業來看,信托資產規模中大概有一半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