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最早上市的信托公司,陜國投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業界關注,證券時報記者獲悉,該公司近期正積極推進重大資產重組工作。
2014年初,42歲的姚衛東升任陜國投總裁,成為陜西省國資委監管企業中最年輕的正職領導。近日,姚衛東接受證券時報專訪,暢談信托行業面臨的挑戰和轉型方向,并吐露了他自擔任陜國投總裁以來面臨的挑戰與改變。
證券時報記者:我們注意到,陜國投已經初步完成多元金融領域布局,打造金控平臺,金融資產涵蓋銀行、證券、保險、AMC等多個領域。10月14日起公司宣布停牌,擬實施資產重組收購金融股權,這樣的布局是居于怎樣的戰略考慮?
姚衛東:近幾年,陜國投戰略謀劃和運作探索從未停歇,多元金融布局就是其中之一。后續公司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國際化戰略布局也將融入集團化戰略。積極推進金融控股戰略,意在把握大資管行業發展趨勢,發揮金融資源的協同效應,助推轉型和升級財富管理等。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信托公司整體處于轉型期,增速放緩也成為常態,如何看待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姚衛東:在經濟下行、“資產荒”、風險增大、利率市場化、資本市場黑天鵝頻現的大背景下,信托行業轉型升級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業務遇到的挑戰也越來越多,轉型創新業務主導尚需時日,信托業的發展到了一個量變推動質變的陣痛轉型期。
不過,行業的市場化機制已有保障,監管政策支持將進一步加力,只要延攬到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信托行業依然大有可為。
證券時報記者:信托行業在轉型方面,從中短期看有哪些業務藍海,應該如何轉型?
姚衛東:就轉型業務方向而言,核心主要是兩條路徑:一個是融資轉投資;另一個是充分利用信托功能優勢,整合金融資源,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交叉推進、升級發展。
現階段,傳統業務的精準升級仍存空間,不可輕易放棄,“休克式”轉型需要因公司而異,根據股東背景、資源稟賦等綜合把控。
信托業務的藍海,可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視角把握。
短期方面,能產生明顯效益的業務主要還是投資、投融聯動、產業基金、同業合作等,其中既有全面的創新,也有傳統業務的升級,關鍵是要強化對產業的研究,找準產業風口,比如戰略性新興產業、養老醫療、文化旅游、軍民融合、國企改革、普惠金融、全球資產配置等。
長期方面,藍海業務包括精細化同業業務、并購基金、資產證券化、家族信托、消費信托、慈善信托等,目前看似乎難以支撐業績,“好看不中用”,甚至“賠本賺吆喝”,但是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堅守,回歸信托本源深度挖掘和創新,不能再留戀過去傳統業務的輝煌,緊盯藍海才有未來。
目前,陜國投在這些方面都有所嘗試和實質性成果,下一步將潛心用力,不斷促進創新升級,確保陜國投在未來實現大的跨越。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信托行業基礎建設包括信托保障基金和中國信托登記公司等相繼成立,尤其是近期成立的中國信托登記公司,對行業有怎樣的影響?
姚衛東:信托行業雖然遇到了巨大挑戰,但信托公司的前景依然光明。監管層在潛心夯實信托發展基礎,積極完善行業配套政策。
今年,專業子公司政策有望出臺,中國信托登記公司也將很快設立運作,這些將為信托公司轉型奠定良好的體制機制基礎和規范高效運行基礎。專業子公司設立后,創新轉型將有望進一步發力,專業化運作質量和效率將提升;中信登的運行,將破解行業許多難題,有效推動轉型,比如兩項基本職能即信托產品、受益權及其變動的登記和信托受益權流轉交易的發揮,意義非凡,也有利于行業進一步加強有效監管,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