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的時候比別人多一點,跌的時候比別人少一點。”一位私募基金經理這樣闡述對旗下產品的管理預期。但事實證明,要實現上述目標并不那么簡單。4月份融智評級數據顯示,上漲市場中收益排名前十的私募基金中,90%以上的產品抵御市場下跌的能力弱于行業平均水平。
根據融智評級數據統計,4月份共有444只私募基金納入一年期評級,進攻能力最強(上行捕獲率排名前十)的44只私募基金中,僅3只產品的防御力強于行業平均水平,它們分別是澤熙瑞金1號、先鋒1號和鼎輝1號。
對此,融智投資研究員彭麗娜表示,風險越高,收益越大;風險越低,收益越小,這在投資界幾乎是定式。彭麗娜指出,大部分私募基金產品收益變化幅度相對于大盤的變化幅度大,即私募基金BETA系數比較大。彭麗娜指出,私募基金在牛市中都獲利較高,而在熊市中風控能力較弱,跌得也比較多。如去年結構性牛市行情中業績表現突出的陽光私募,在今年個股表現較差的背景下,凈值都遭遇了較大幅度的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444只一年期陽光私募中,澤熙瑞金1號成為唯一一只進入進攻能力和防御能力排名前十的私募基金。對投資者而言,進攻型私募意味著不確定性更大,防御型私募容易錯失機會。彭麗娜認為,認清自己的風險偏好,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投資風格的產品才是正確和理性的投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