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 券商集合理財 產品來說,清盤線就如同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在經歷了長達兩年多的熊市之后,不少產品已瀕臨清盤危機。不過,昨日記者從券商人士處了解到,券商資管產品正面臨政策性松綁和支持,原本1億元的清盤線很可能大幅降低。
日前,一則“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清盤線將大降”的消息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記者隨后從多位券商人士處證實,監管層及券商業內部確實都有此意向,只是目前還尚無確定性政策出爐。
上海一家證券公司資管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011年9月,證監會機構部就已向各大券商下發了關于修訂《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就涉及刪除“集合理財市值低于1億元就要清盤”的相關規定。
“截至目前,意見征集已有5個多月,各券商也已紛紛向監管層表達了資管業務需要放松行政管制、加快創新步伐的呼聲,”上述負責人表示,“降低清盤線乃是大勢所趨,目前要確定的只是降到多少的問題。有可能降至5000萬元,與基金相當,也有可能降得更低。”
按照現行的《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第三十六條規定:集合計劃存續期間,客戶不得少于2人;計劃資產凈值不得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億元人民幣,否則即遭遇強制性清盤。去年以來,在單邊下跌的市場中,有7只產品是因這一規定而被迫清盤。
因發行渠道受限、投資者關注較少等原因,不少小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首募規模也不過1億多元,這樣,在市況不好的情況下,凈值稍跌一點、客戶再贖回一點,這些產品的凈值規模就掉到了“紅線”以下。朝陽永續統計顯示,目前存續的271只產品中,就有36只產品的首募規模低于2億元。而截至今年2月14日,仍有國泰君安君享套利3號等4只產品的資產凈值在1億元以下,面臨清盤危機。
第一創業證券創金資產產品業務負責人黃越岷認為,理財產品是否因資產凈值低于一定下限而終止,應由合同各方自主判斷和決定,權利交給市場。他還表示,降低清盤線更大的意義在于,有利于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創新,為券商發行創新型集合理財產品解除了后顧之憂。
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超過7萬億元、信托產品超過4萬億元、保險產品超3萬億元、公募基金約2萬億元,但券商資管規模只有1400億元。由此可見,一方面,券商資管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其發展嚴重滯后,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發展極不平衡。
業內人士預計,今年監管層有望出臺一系列鼓勵券商業務創新的政策,而資產管理有望成為重要突破口。
其實,面對清盤危機,券商此前也沒有坐以待斃,但做法是“飲鴆止渴”。據記者了解,業內通行的做法是,在20個交易日內,或是合作自救互買產品,或是自費尋找“幫忙”資金支援。“如果清盤線降低,將利好券商和資管市場”,齊魯證券分析師劉迪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