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我們的外資股東蘇格蘭皇家銀行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戰略開始收縮,轉讓了幾乎全部的在華資產。”蘇州信托資產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外資股東近年來紛紛撤離信托行業。
然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明確提出,將在今年年底前鼓勵在信托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對此,業界表示,信托業擴大對外開發,是否意味著外資撤退潮就此打住?
多家外資“撤離”
此前,興業信托外資股東國民銀行將其持有的部分股權轉讓至福建能源集團。無獨有偶,蘇州信托外資股東蘇格蘭皇家銀行將其持有的全部股權轉讓給蘇州銀行,完全撤出了國內信托業。
不過,業內多家信托公司對近期國內金融行業的開放態度表示欣喜,同時也表示,對于再次鼓勵引入外資將產生的實際效果還有待驗證。
根據公開信息,外資入股信托公司始于2007年信托“新兩規”頒布之后,北京信托是“首吃螃蟹者”,其通過戰略重組,引入威益投資,后者持股19.99%,持股比例已是彼時上限。
隨后,外資機構掀起了入股信托的高潮。截至2012年,蒙特利爾銀行入股中糧信托(持股比例19.99%)和摩根大通入股百瑞信托(持有19.99%股份),5年間共有11家外資機構參股信托公司。
2015年至2017年2月之間,外資撤退潮啟動,多家外資機構開始減持所持信托公司股份。
2015年銀監會發布《信托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境外金融機構持有國內信托公司比例的上限被取消,卻并未扭轉外資機構撤出信托公司的趨勢。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有外資股東參股的信托公司尚有11家。2015年底,參股信托的外資公司降至9家。如今,具有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僅剩8家,且多家出現持股比例縮水。
政策再吹暖風
對于2015年開始的外資撤退潮,用益信托資深研究員帥國讓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原因有多方面:其一,外資股東經營理念跟國內有差異,大多數外資股東扮演的是財務投資者的角色,并不具有話語權;其二,跟公司的發展戰略相關,國內外金融環境都在變化,外資投資標的業績表現不如預期,很多外資股東退出國內信托業。
上述蘇州信托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一來中國信托做的業務與國外差別較大,外資不一定理解,溝通中可能出現障礙;二來外資入股之后,不會派出太多團隊成員,主要還是依托原有團隊來完成,團隊文化、企業文化變化不大,只是多了一個外資股東的符號。
“此外,外資入股比例低于20%,在股東會、董事會上的發言權相對較小。”該負責人說,這也是導致外資水土不服的一大原因。
當監管層再次吹風鼓勵引入外資股東,信托行業將發生哪些變化?業界認為,外資能夠為信托公司帶來的優勢還是很明顯,除了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以及國際市場客戶、資源等,也便于信托海外業務拓展。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