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繼監管不斷釋放出明確的“強監管”信號后,4月27日,由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管局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終于落地。
根據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的信托產品新發行數量同比大幅下降,信托產品預期收益率繼續延續2017年以來的上漲趨勢,平均預期收益率已經超過7%。
業內預計,在監管壓力下,業務限制將帶來部分費率的上升,行業規模可能迎來拐點。不過,有了之前政策的連續鋪墊,信托之于資管新規也早有準備。
影響較預期積極
資管新規與信托有關的內容都有哪些?知名信托專家、西南財經大學兼職教授陳赤認為,新規基本覆蓋了集合資金信托業務的方方面面,包括產品分類、投資者適當性、投資者門檻、抑制非標債權業務、禁止資金池業務、凈值化管理、除嵌套、去通道、降杠桿、破剛兌、信息披露、報告制度、平等準入等等,而那些長期以通道業務和債權融資類業務為主或風險資產包袱較重的信托公司受到新規的影響則相對較大。
“資管新規強調信托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的主體地位,對開展資管業務計提風險準備金等提出要求,并改變了監管方式,由過去的分業監管轉為以產品分類為主的功能監管和穿透監管,消除監管套利。”國投泰康信托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和晉予說。
他表示:“新規內容涉及了諸多包括資金信托在內的產品設計,如要求凈值化管理和信息披露,對產品分級提出要求,禁止各種形式的剛性兌付等,并提高了對合格投資者的要求,進一步嚴格金融機構對合格投資者的審核責任,明確要求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銷資管產品,禁止產品的滾動發行等。”但和晉予也提到,資管新規雖然限制了非標資金池業務、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但財產權信托和資產證券化業務未明確包含在內。
而在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看來,新規對非標資產、剛性兌付和資管產品凈值化運營等熱點話題業務的結論影響比預期要偏于正面。“資產管理產品為封閉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暫不具備活躍的交易市場,或者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也不能采用估值技術可靠計量公允價值的可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這為非標資產轉凈值化提供了明確的方案,從而降低剛兌的影響。” 吳照銀指出,過去金融產品之所以要剛性兌付,是因為產品沒法估值,產品在運行過程中投資人無法觀察到風險。但在通過多種方法將產品凈值化以后,相對理想化的產品價格會反映資產的風險水平,為非標轉標提供一種思路。
看好非資金或單一信托
那么,資管新規發布后的信托業務要如何發展?多位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更為廣闊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和家族信托等本源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