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加息周期、信貸收緊、樓市調控不動搖,令房企們仍集體處于焦慮中。對于重資產運行的房企而言,失去持續的資金支持,就相當于被扼喉。因此,房企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個融資領域,在傳統銀行信貸和國內發債依舊受限的情況下,信托和海外融資延續了2017年的火熱。截至5月21日,房地產信托成立規模比去年同期增長約六成,前四個月房企海外融資規模更是翻了一倍。業內人士認為,除了積極擴大融資機會,房企通過降價來回籠資金也同樣關鍵。
信托及境外融資猛漲
在2017年飽嘗缺錢滋味的房企,頭頂的陰云在今年依然沒有散開,扎堆在信托和海外“補血”便是一個例證。
海外融資是房企短期內理想的渠道之一。據國家發改委網站的外債管理板塊公示信息顯示,近一個月內,已有包括融創、萬科、首創在內的超過十家房企發行境外債券。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房地產企業海外資本市場融資數據已達到了233.2億美元,同比2017年前4月的112.35億美元上漲幅度高達107%,單是今年4月房企單月發債金額就有88億美元。
另一個開啟瘋狂“吸金”模式的是房地產信托。根據用益信托的統計,截至5月21日,年內房地產信托成立規模為1633.61億元,在五大類投向中排在首位,比排在第二的金融類產品規模高出約150億元。而在一年前,金融和其他投向規模都超過2000億元,房地產信托成立規模則只有1066.48億元。不僅是規模同比增長了約六成,今年成立的房地產信托收益率也最高,為8.05%,其他類投向沒有超過8%的收益率,代表房地產融資成本最高。
傳統融資難給力
與上述兩個渠道募資規模猛漲形成對比的是,房企傳統融資方式“不給力”。
其一是國內發債,目前雖然略有放松,但總體門檻依然很高,只有主要的龍頭房企能拿到發債批準。加上資金面整體偏緊,以及債市違約擾動等因素,企業取消或中止發債的情況日漸增多。就在5月21日,上交所披露信息顯示,重慶龍湖企業拓展優先公司2017年公開發行的公司債狀態變更為中止。本次債券發行總規模不超過80億元。而據Wind數據顯示,2017年房地產企業共發行公司債85支,總規模940.8億元,較2016年的7955.5億元已大幅“縮水”8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