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傳出一張復旦大學教授的工資圖片:復旦大學某老教授月工資應發15335元,但實際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總數,別的啥都沒了!有知情者分析,除掉當月獨有的扣款因素,這一數字大致符合一個新晉教授或者資深副教授的工資數額。這份工資單引起了網友的熱議。而與此同期,有人指出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資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資過萬,這都是實實在在拿到手的錢。
諸如此類的話題并不新鮮,而且每每都能引發熱議。從之前“大學生收入比不上農民工”、“醫生賺錢比不上護工”,再到如今的“老教授工資比不上住家月嫂”,一個接一個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對比。每一次看似煞有介事的討論,似乎都未能形成總結陳詞式的終極結論。于是,下一次又遇到相似的案例,便又是一陣重復的喧鬧。說到底,關于社會分工、職業回報以及人力資本定價等等,整個社會似乎還存在著不少認知空白。
應該厘清的是,針對此類問題的探討,特定的個案,從來不能取代大樣本的統計數據。以此量之,動輒以“某教授某個月的收入低于月嫂”說事,并沒有太多說服力。事實上,倘若就這兩個行業進行標準化的薪酬統計,多半還是會得出“教授收入高于月嫂”的結論……之所以公眾會對“復旦老教授”的個案興味盎然,實則恰恰說明了類似案例太過稀少,故而才具備成為談資的價值。
而就算要拿個例來說理論證,所謂“復旦老教授的工資條”,其所傳遞的信息顯然也遠不止我們所熱議的那部分。其中列出的“養老金”、“公積金”、“職業年金”,雖然不是直接的到手工資,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個人福利”。如果將這些一并納入計算,那么這位教授的收入顯然不能說是低于月嫂了。有鑒于此,“復旦老教授工資條震驚眾人”之說多少是有些夸張了,就算一些人確有“震驚”,想必更多也只是故作震驚吧。
全社會關于職業回報的歷次對比討論,每每不了了之、難有共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往往陷入了雙重謬誤之中。其一,就是邏輯謬誤。這突出表現為以偏概全,人們總試圖依據不充分的個例證據,來得出諸如“腦體倒掛”之類的普遍結論;其二,則是價值謬誤。時至今日,大眾在心底還是存在著種種根深蒂固的認知偏見,比如說“知識勞動就一定要比體力勞動收入高”、“從業時間長的人就得比年輕人收入高”等等——凡此種種,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理性判斷的形成。
對于充分成熟的勞動力市場來說,每一行的職業薪酬都有一套復雜的定價機制。同一行業內部來說,特定個體的教育投入、崗位貢獻,以及其在業內的相對排位,決定了他現實收入的或多或少;而不同行業比較來看,實際的供需格局、社會分工及經濟結構等等因素,則自根本上注定了不同行業彼此間的薪酬差異……時至今日,不論是教授還是保姆,他們所呈現出的特殊個案與所體現出的普遍狀況,其實都沒有超出這一基本的人力定價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