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3月份指數突破3100點到如今,10年過去了,指數重心仍然在這個位置,可以說10年間A股的重心停滯不前,但同期中國的GDP卻實現了高速增長,即便如今是L型整體,也依然還在以10年翻一番的速度上行的。
那么是股市背離的經濟走勢嗎,其實也并不完全是。歷史上,從1965年到1980年,美國GDP年均增速高達3.8%,大大高于80年代以后平均2.7%的增長水平。但就在這樣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標普500指數卻是在橫盤,這一走勢和A股最近10年來市場重心沒有遠離3000-3100點有非常大的相似度。
仔細研究,這里面的核心實際上在于上市公司結構的改變。如今也是如此,歐美股市為什么持續大漲,因為其已經完成了從傳統到科技的轉型,這一點連巴菲特都不得不承認其選擇時的錯誤。六年前,其選擇沃爾瑪,還在從傳統消費入手,卻因此錯過了亞馬遜,實際上,互聯網零售企業正在吞噬傳統消費巨頭,到了2016年末其也在開始拋售沃爾瑪,買入蘋果、亞馬遜等科技股。
不僅如此,全球都在大量購買中資科技股,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網易等備受追捧。而且與國內資金對A股失望、撤離不同,海外資金正在以10年來最大的熱度來購買中資股。由于騰訊控股(香港上市),阿里巴巴(美股上市),兩個重量級的科技公司在MSCI中國指數的權重合計達到25%左右,而科技股又是最受資金看好的,使得自去年2月創出紀錄低點以來,該指數迄今已上漲47%,現已逼近22個月高點。
然而同期,上證綜指漲幅只有12%,兩者相差幾乎是4倍。正是源于這樣的走勢,促使瑞信本月與摩根士丹利一道下調了上證綜指的預期目標。玉名認為這意味著海外資金對A股選了規避的態度,而對中資股而選擇毫不猶豫地買入并持有。那么作為股民,該怎么辦呢?如今大權重股控制指數,而中證500代表兩市個股眾多的指數明顯走弱,那么A股的上市公司是真的沒有價值嗎?一切還是用數據說話,接下來通過對數據的對比分析,找到突破口,也給予如今迷茫的股民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