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報道認為,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計算方式、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是中國人民銀行“抑制人民幣貶值”的手段,并暗示央行有意干預匯率。
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引入逆周期因子并非操縱匯率,而是為了讓中間價更好地反映經濟基本面變化。逆周期因子中“有什么”也并非由央行決定,具體采取何種模型,參數如何設置,由各報價行根據對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的判斷自行設定,是一種市場化行為。
這是在“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運行1年多以來,對其所做的微調。去年以來,隨著外匯市場的波動,這一中間價形成機制的不足之處也逐步顯現。
什么是逆周期因子?
通俗地講,應該是下面幾個意思:
一是即期匯率總在中間價上面飛的格局很不好,這種格局很容易刺激貶值預期;
二是之所以中間價和即期匯率總是不甚“親密”,可能是現在的定價機制有問題;
三是既然定價機制有問題,就把它修改一下,加一個新變量,起個名字叫“ 逆周期因子”,爭取讓即期匯率和中間價重新牽手;
四是這個“逆周期因子”怎么計算呢?各家中間價報價銀行自己琢磨去。但最后公布中間價的時候,由央行統一進行加權平均處理。
概括而言,短期內抑制貶值預期,中長期抑制市場“羊群效應”是定價機制修改的核心目的;實現手段則是在“參考一籃子”和“參考收盤價”雙原則之外,加入一個報價銀行主動權比較大的“主觀調節因素”。
與此前的機制調整相比,“逆周期因子”的計算不甚透明,從改革的長期進程看,增加透明度是長期目標,所以這一次中間價定價機制的調整絕不是最后一次,更可能屬于階段性的過度政策。
人民幣為何要加入逆周期因子?
自2015年“8·11”匯改以來,中間價的形成機制就在不斷調整完善,總體改進的方向就是弱化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這是因為在近兩年的人民幣貶值預期下,現有的中間價形成機制容易強化貶值預期(上一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價貶值的結果,容易導致下一日中間價的繼續走貶),形成順周期性,這容易放大單邊的市場預期,增大匯率超調的風險。
因此,加入逆周期因子,是進一步弱化收盤價影響,進而減少單邊市場預期的“打補丁”舉措。正如外匯交易中心所言,逆周期因子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動態調整,有利于引導市場在匯率形成中更多關注基本面,可以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
另外,4月中旬以來,伴隨美元指數大幅下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較少。目前,美元指數已從年初的100以上下跌至97,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本周四之前,均在較窄區間內波動,遠未突破年初升值創下的高點。從而,近期美元貶值的壓力主要由CFETS人民幣指數的迭創新低所承擔。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之所以“升不上去”,與近期國內實需客盤的購匯需求較高有關(盡管結匯意愿是有所增強的):在投機客盤被擠出的情況下,實需客盤的大量購匯壓制了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空間。我們觀察到,4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收盤價幾乎持續高于當日的中間價。這就導致第二天的中間價設定必須或多或少地隨之上浮,從而在美元大幅走弱的過程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未能顯著升值。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加入逆周期因子調控的另一個現實意義,則在于隨著美聯儲再次加息的臨近,今年下半年人民幣或將迎來新一輪貶值壓力。雖然目前看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較為穩定,但這種穩定并不“正常”。今年以來,美元指數不斷下行,下跌幅度已近4%,但與此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卻不足1%。也就是說,前期美元疲軟時,人民幣并沒有相應的升值到位,由于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年內還有兩輪加息,下半年美元指數會觸底回升,美元升值勢頭一起,很可能觸發市場重新燃起一小波貶值的交易慣性。因此,此時引入逆周期因子,也是為后續的匯率政策提前準備新工具,穩定人民幣匯率。
“逆周期因子”會給人民幣匯率帶來什么?
從當前情況來看,引入逆周期因子,短期內的確可增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彈性,但相應犧牲的是人民幣中間價設定的透明度。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切實增強,需要更為開放的市場交易主體,需要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穩步向前,而單純調整中間價定價機制,其實際效果與深層影響均不值得期待。
不過,逆周期因子的引入雖然可以抑制貶值預期、穩定人民幣匯率,但也意味著匯率彈性或有所下降。此外,根據外匯交易中心透露,此次調整的模型參數由各報價行根據對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的判斷自行設定,這就意味著逆周期因子的主觀性比較大,且計算方式并不透明,而我國匯率改革的大方向是增加匯率彈性、提高市場透明度,因此,不少分析也預計,此次中間價定價機制的調整很可能只是階段性的過度措施,并非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