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在市場化大潮下,市場機制如今已深入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禮物的貨幣化趨勢似已難以改變。畢竟,傳統文化、禮節式微,人際交往變得越來越直接,還有什么比直接送錢更實惠的呢?不論你怎么不喜歡,恐怕都很難不被裹挾。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一向推崇禮尚往來,概因傳統中國社會主要依靠倫理道德維系。只是不知從何時起,禮變得越來越物化,竟至于在很多場合不以禮相贈,就是禮數不周了。近年來,禮,更是大有貨幣化之趨勢――相比精心挑選禮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直接饋贈金錢或禮品卡。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趨勢?送禮的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經濟邏輯?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與時刻遵守各種明面上的制度和規則相比,很多時候國人更愿通過熟人辦事,在人情往來中,以“找關系”、“走后門”等途徑來達成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少不了送禮。若所托之事要緊或棘手,禮就相應貴重一些;若事情不那么重要或較為容易處理,禮就會“輕”一些。此時,送禮與一般的市場交易行為較為類似。
另一些時候,送禮并不發生于上述場合中,也不發生于親友之間。譬如在各地農村,但逢遠近鄉鄰的紅白喜事,只要認識,都會隨上“份子錢”,也是送禮。較為有趣的是,我國地域廣袤,文化風俗各異,送禮的方式也往往有別。在一些地方,“不送不接”,講的是禮先到了,才會被邀請參加宴席等活動;在另一些地方,“不接不送”,講的是要先收到邀請,才會送禮。
但不管具體形式如何,這類送禮,其實質似都可視作互助式的信貸。原因在于,甲有紅白喜事而乙隨份子錢(類似于貸出),背后不成文的約定是,乙有類似事情時甲也要隨份子錢(類似于償還),而且額度至少不會低于之前乙所隨的份子錢(超出的額度相當于利息)。假如乙提前知道甲以后不會隨份子錢,那么乙現在就不會隨份子錢。也即是說,隨份子錢這一行為,具有契約的性質。如果有任何一方違約,結果可能是老死不相往來。
若追溯份子錢產生的淵源,則更容易看出其信貸的本質。數千年來,農耕文明始終在我國占主導,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依附于土地生存。受氣候、自然地理條件等的制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獲得收入具有季節性,而支出在整個農歷年度平緩展開并會受到一些偶然因素如喪嫁、祭祀等的影響,故而對一般農戶而言,可能會經常性陷在入不敷出的困境中,客觀上需要通過借貸來維持日常生計和應付不虞之需。
但因為古代借貸市場不發達,官辦借貸機構難以滿足需求,借貸者往往只得訴諸民間借貸,支付高額利息。在這種情況下,鄉鄰之間以份子錢(在古代可能為食物、布匹等實物,而不一定為貨幣)解燃眉之急,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由于生活在同一狹小的地域范圍,彼此知根知底,因而既不需要抵押物,也沒有規定的利息,甚至沒有明確的還“本”付息規定,而只有隱性的規范,約束著“借款”的一方。
當然,送禮這種行為,最常見于親朋好友之間,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與前兩種場合下的送禮不盡相同,親朋之間的禮尚往來相對沒有那么強的市場屬性(或功利性)。你給年邁的父母送上精心挑選的禮物,并沒有指望父母額外為你做什么。實際上,就算你知道父母年事已高,什么也不能幫你做了,你還是十分樂意送他們禮物。好友之間饋贈禮物的情形也是類似。
然而,家人之間與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仍有一定的區別。朋友之間相互饋贈的禮物往往是實物,家人之間雖然以實物為主,卻并不排斥金錢。這是因為,朋友之間的友誼,主要依賴社會規范的維系和調節。而只要涉及金錢,社會規范就會被排擠出去,進而可能傷害友誼。就像俗話說的那樣,“談錢傷感情”。并且,一旦社會規范失效,重建往往會非常困難。
也因此,那種認為贈送實物禮品缺乏效率,是非理性行為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成立的。因為這種觀點只看到了贈送實物禮品導致的損失,即不如直接給對方等額金錢任其根據個人喜好自由選擇,卻沒有看到饋贈金錢有將社會規范排擠出去的成本。更何況,在有著悠久送禮傳統的中國,什么樣的場合適合送什么樣的禮物,既有成例可依,又經反復權衡和考慮,不可能是非理性之為。
不同于朋友之間的友誼主要由社會規范來維系和調節,家庭成員間關系的維持,更多依靠血緣等內在聯系。即使在某些條件下,社會規范被排擠出去,也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家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這意味著,在時間太匆忙而來不及挑選禮物時,給父母或兄弟姐妹奉上“紅包”,通常無傷大雅。盡管如此,送上精心挑選的禮物,無疑更能顯出對家人的關心和愛。
不過,在市場化大潮下,市場機制如今已深入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禮物的貨幣化趨勢似已難以改變。畢竟,傳統文化、禮節式微,人際交往變得越來越直接,還有什么比直接送錢更實惠的呢?禮品卡的出現即是一例。由于是明碼標價,禮品卡更接近于金錢,但又不同于金錢,并不會直接將社會規范排擠出去。禮品卡的缺點在于,與等額金錢相比,價值仍然要打折扣;而與實物禮品相比,承載的關愛又顯不夠。可以預計,假以時日,應當會有新型的貨幣化禮物出現。
可見,同樣是送禮,不同場合下,性質可能極不相同,針對不同對象的禮物形式也可能各異。(原標題:評論:區區薄禮,不成敬意……)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