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為我們講授:能把治大企業病的有效辦法找回來嗎?
規模擴大帶來了規模經濟,提高了分工和專業化水平,促進了技術進步。但是,規模擴大可能導致官僚化,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會大幅度增加協調成本,這又制約了規模的擴大。所以,任何企業的規模擴張都在一定時期存在一定的邊界
大企業病是一種共識性的說法。規模大了,內部層級增加,管理型交易成本就會加速遞增,大企業看起來都有點官僚化,行事僵化,體格臃腫,效率低下,幾乎是通病。過去管理學家總是對大企業病備加關注,也想方設法對癥下藥,試圖弱化或消除這種病,比如推行扁平化組織、實行流程再造、縮小規模等等。無論怎樣,與人相似,太胖了就會有各種疾病找上門,所以得瘦身。大企業得經常瘦身,才能避免陷入低效率陷阱。瘦身是非常痛苦的過程,需要有意志力。每個經歷過減肥的人大概都深有體會。長胖容易,瘦下去特難。對大企業來說,擴大規模能輕而易舉做到,但試圖瘦身,則是比減肥更困難的事。
企業持續長大是件好事。規模擴大了,可獲得規模效應,從而讓產品能在市場上具有價格的相對優勢。規模還可作為重要競爭策略,在市場競爭中,一家企業率先上規模,就可獲得先動優勢,既能更快占領更多市場,也能以更低價格威懾對手。規模還可讓企業內部提高分工和專業化水平。規模大了,可雇傭更多不同類別的員工,分工可以更細,這就相應提高了專業化水平,而這又將帶來更多知識交流和創新的機會。大企業創新能力很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來源于此。規模還能促進技術進步,規模越大,市場占有率越高,現金流就越穩定,可投入技術創新的資源也會越多。規模大了,才可能引入更多新技術。如此等等,似乎大就是美好。所以,每個辦企業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做大做強。
可是,規模有利也有弊。規模大了,管理等級就會增加,管理幅度就會擴大,這就需要更多的管理部門。管理部門一多,就可能出現官僚化弊端。有個叫尼斯坎南的著名學者,很早就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即官僚機構的目標之一是追求預算最大化。按照這種說法,對一個大企業的部門來說,在做預算時可能并非把現金流而是把擴大規模當作首位標準。也就是說,這些部門會為了擴大規模而擴大規模,不管擴大規模是否能帶給未來可持續的現金流。為了擴大規模,這些部門會找出各種理由論證其可行性,還會請專家來參與論證。而規模一旦上去了,若效益跟不上,又會找各種客觀理由來開脫。因此,在官僚化的條件下,規模不等于價值創造,規模越大,反而可能資源浪費越多。即便沒有官僚化,分工太細,專業化水平太高,也會產生一種副作用:協調成本,這是管理型交易成本之一。協調需要專門的機構,這些機構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分工和專業化過程中的協調還涉及各種利益關系的平衡,不同部門會出于本位利益的考慮而不愿讓步,因而需要不斷談判。這個過程費時費力,同樣需要花費資源。因此,規模越大,協調成本越高。
一方面,規模擴大帶來了規模經濟,提高了分工和專業化水平,促進了技術進步。但另一方面,規模擴大可能導致官僚化,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會大幅度增加協調成本,這制約了規模的擴大。所以,任何企業的規模擴張都在一定時期存在一定的邊界。而任何大企業也并非大而不能倒,只要規模擴大的壞處多于好處,大企業可能就難以生存下去。最近二十來年,原先一些名聲顯赫的大企業都倒下去了。當然,也的確有大而不倒的企業,這些企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它的存在很重要,因而不能倒;另一種是這些企業善于變革,能隨時調整自身的組織和激勵,從而避免陷入大企業病。大企業有沒有自我糾錯的能力呢?當然還是有的,無非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官僚化,二是協調成本,三是信息。
說起來,官僚化的糾錯很簡單,就是有一個扁平化的組織和自下而上的參與和監督機制。扁平化的組織是為了避免過多的管理層級而提出來的一種組織設計理念,在現今全球的大企業中很流行。自下而上的參與和監督機制則不多見。一般大企業都是等級制,除非是高新技術企業,員工都是技術人員,公司組織呈網絡化結構,員工參與監督的機制很通暢。但傳統企業完全是等級結構,不存在這種機制。老國企過去有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合理化建議制度、各種專業化小組制度等,這些做法能很好地發揮員工自下而上的參與和監督作用。但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現在被忽略或者被遺忘了。大企業倘若能把過去的好辦法撿起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企業病。
降低協調成本,可以依賴技術進步,這與信息有關系。大企業在信息管理方面的長處是比較透明,因為大企業通常管理規范,并且存續時間長,被反復研究,基本信息都是公開的。大了容易引人注目,就很難隱瞞信息。但也正因為企業很大,部門和業務種類繁多,信息太繁雜,容易產生信息過載,也容易把重要信息給淹沒了。因此,對大企業來說,看似透明,有時也不透明。大企業可能會利用這種海量信息的優勢來扭曲信息發送,從而強化信息不對稱。也因為海量信息的存在,大企業協調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憑借人力是很難降低協調成本的。所幸,人工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設立技術導向的協調機制創造了條件。大數據的處理可以在海量信息中發現有意義的邏輯關系,這是降低協調成本的關鍵,也是正確激勵的核心所在。
大企業有好有壞,不能盲目偏信大而美。(原標題:評論:能把治大企業病的有效辦法找回來嗎)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