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地標在哪里?有人說珠江新城,有人說小蠻腰,但在很多非洲人的眼中,廣州的地標是小北的天秀大廈。這棟樓并不高,更不新,但幾乎每一個奔赴廣州從事跨國代購或者貿易的非洲人,都要在這棟大廈前合影留戀,然后寄回非洲老家。寄回去的照片激勵著更多的非洲人前赴后繼,來廣州追逐他們的淘金夢,甚至借此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幾乎成為了一種儀式,一種傳承。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非官方極力促成友好合作關系,大量的中國投資商開始進駐非洲,帶去了“世界工廠”里的廉價商品,與之對應的是,無數看到其中商機的非洲“倒爺”來到了廣州。一位尼日利亞商人每兩個月就來一次廣州,每次都會采購上萬件襯衫運回國內轉賣,每來一趟廣州便可獲得數萬美元的收入,從此改變命運走向人生巔峰。類似這樣的故事激勵著越來越多非洲人來小北淘金。
客觀地說,在過去的30年里,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廣交會成為全球貿易的一大盛,這其中,來自世界各國的跨境貿易“倒爺們”扎堆到廣州淘金,廣州國際化、貿易化進程不斷提速,群居廣州的非洲裔外國人也貢獻了一份力量。
為什么這么說?一方面,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珠三角,大量“廣東”制造,通過這些國際倒爺,被得以很好地“消化”;另一方面,文化、觀念、習俗的碰撞,讓廣州人學會如何接納全國各地的打工者之后,開始學著面對文化差異更大、種族民族習俗差異更大的非洲人。
這是廣州國際化都市進程中的必修課。
2002年以后,以中非貿易城、登峰酒店秀山樓和天秀大廈為核心,非洲人迅速在這里扎下了根,并最終形成了這個有50個國家人群以上的國際化聚集地。
一座城市應該以何種姿態來面對異鄉人?甚至是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的外國人?對一座國際化都市來說,國際化進程必然帶來文化、觀念、習俗的碰撞。有千年商都之稱的廣州,在過去以廣闊的胸懷接納了全國各地不同文化和習俗的淘金者,成為一座開放之城、包容之城。而今面對淘金大軍中出現的非洲人、南美人,廣州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融”下去?
這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大事,甚至可能影響廣州的未來。事實上,在廣州的非洲商人從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后就開始減少。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2月25日,在廣州的實有非洲國家人員為10344人,為近年來的最低值。雖有許多非洲移民跟隨產業轉移而轉移,但仍有相當多的非洲商人瞄準珠三角的新科技產品,選擇留下繼續追夢。(原標題:非洲追夢人降至近年最少 廣州“融”入度亟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