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如此期待新周期的來臨。如果從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算起,我們已經等待了8年。
對周期的判斷決定了我們的投資選擇,更會影響宏觀政策全局。所以我們陷入今天這樣一場新周期之爭并不令人意外。
回看歷史,或許站在任何一個新周期的門檻上,我們都會面對眾說紛紜,判斷與結論截然對立也并不稀奇。中國經濟已經連續8個季度運行在6%-7%的增長區間,多項宏觀指標足可佐證,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不過,這正在宣告著新周期的降臨嗎?決策層顯然對此持審慎態度。8月26日,人民日報要聞版刊發署名“金里倫”的文章,認為應該“取勢”、“明道”而后“精術”,提出對經濟新周期的討論“不能打亂仗”——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過去兩年屢屢在關鍵時點針對經濟大勢發言的“權威人士”。這篇文章延續7月下旬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基調,即“要站在經濟長周期和結構優化升級的角度,把握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話里話外,對新周期的研判不言自明。
我們以為這種審慎自有道理。值得玩味的是,無論新周期的堅定信仰者、持保留意見者或者堅決的反對者,似乎都將目光投注于供給出清,區別在于他們是否相信中國正在完成一輪市場驅動的供給出清,由此,他們對需求復蘇的可持續性所做的判斷也相去甚遠。我們無意在這個時點給哪一方投贊成票,但我們認為,換一個視角和切口,或許可以對新周期的討論提供一些不同的佐證。
我們注意到,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速為6.9%,比1-6月略有回落。一方面可見民間投資增速雖然回穩,但并不穩定;另一方面,其增速仍然低于整體投資增速和國有投資。民間投資在投資中的占比超過60%,當我們討論新周期的時候,民間投資是否進入新增長區間,投資結構有沒有出現趨勢性改善,信號所指恐怕也值得深究。
從歷史數據看,2015年前的十年間,民間投資在投資中占比一直保持上升態勢,從不到50%一路攀升,最高至64.2%。此后與經濟新常態同頻共振,民間投資增速與整體投資同步下降,即使如此,民間投資增速通常也要高出整體投資增速2-3個百分點。拐點出現在2016年,民間投資月度增速首次低于整體投資增速和國有投資,當年七八月,民間投資增速急速下滑,民間投資與國有投資的增速差距一度拉大到20個基點。決策部門連續出臺扶持與鼓勵措施,方才扭轉大勢。
如果將2016年前的投資格局視為合理,是否可以認為,民間投資還沒有恢復到增長的常態?目前民間投資增速仍然持續低于全部投資和國有投資。民間投資占投資比重則降至60.7%。在對新周期的研判與討論中,這樣的信號不應該被忽視——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因子仍未表現出更為進取的姿態,甚至還沒有跑回到原本的位置上。
過去兩年半的時間,在相對平穩的經濟大局之下,民間投資的增長曲線講述的中國故事雖然更多波折,卻也值得被更多傾聽。沒有民間投資新角色的新周期無可想象。我們猜測,這也是決策層之所以審慎的原因之一。不過我們確信,民間投資會找回原屬于自己的世界,在經濟引擎切換中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一個理由是,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在這個領域民間投資顯然表現得更為活躍。
即使在另外一些領域,民間投資結構也正在發生積極變化。一個例子是,五年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民間投資規模不過6000億元,2017年這是可以預期的2萬億市場,依然保持著20%以上的增長。(原標題:評論:放下新周期之爭,傾聽民間投資講述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