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央行聯合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六部門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大量涌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進行嚴厲定性:“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對ICO(首次代幣發行)這一新生金融現象,央行等監管部門的反應可謂快速。對于隱含風險而且快速增長的ICO,嚴格監管正當其時發行融資活動。
上述部門要求,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應當立即停止。
ICO與IPO(新股發行)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但ICO發行的不是股票而是數字貨幣,一般稱之為代幣(Token),區塊鏈初創公司以眾籌的方式,交換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數字貨幣,以達到融資創業目的。如果公司的應用程序受到歡迎,使用者多,代幣需求也會隨之增加,旺盛需求推高代幣價格,持有者因而獲得價格上漲的收益。
目前,央行等監管部門認為,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2016年以來,比特幣、以太幣等網絡虛擬貨幣在中國的交易量不斷擴大、價格大漲,直接催生了2017年ICO的爆發式增長。7月25日,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了《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監測發現面向國內提供ICO服務的相關平臺43家,完成ICO項目累計融資規模折合人民幣總計26.16億元,累計參加人次達10.5萬。在國外市場,截至2016年下半年,ICO全球融資總額躍升至兩億美元,而2014年,ICO的融資規模尚不到2600萬美元,2015年更是一度下滑至1400萬美元。
資金的涌入,讓一次ICO幾天甚至幾小時籌集千萬美元,3月16日,國內智能合約創新平臺量子鏈(Qtum)開始ICO,5天時間內籌集到價值1500萬美元的比特幣和以太幣;4月26日,致力于預測市場的項目Gnosis開始ICO,僅15分鐘ICO就圓滿成功。隨后,暴漲100~300倍的項目不在少數。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國內出現了打著ICO的幌子搞加密虛擬貨幣傳銷的龐氏騙局。相比P2P行業當時2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行傳銷之實的ICO項目可以打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并進行誘惑性宣傳。迄今為止,百川幣、維卡幣、珍寶幣、五行幣等被查獲和曝光為數字貨幣傳銷案,另有若干尚未浮出水面者。
ICO相關風險日漸顯現,卻尚處于監管空白期。此時,監管層出手規范,十分必要。
目前以虛擬貨幣、消費返利、私募股權投資等名義的非法集資層出不窮、花樣翻新,迷惑性強,辨別難度大。在監管、法規體系準備好將ICO納入之前,一旦出現類似傳銷或龐氏騙局情形,不妨直接取締。此次“一刀切”停止ICO之后,下一步是永久停止,還是有序放開、納入監管,則需要盡快議定。此前有區塊鏈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至少有90%的ICO項目都不靠譜。那么,對致力于區塊鏈技術運用的少數靠譜的ICO項目,作為金融前沿科技,也需要對新技術給予必要寬容。目前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對ICO都已經出臺監管政策,多數是參考證券發行規則,這些都可以作為中國制定政策的參考。(原標題:評論:嚴管ICO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