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某招聘網站發布了《2017中國新銳中產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將年薪10至50萬元人民幣的人群定義為中產階層。其實,類似這樣的報告每年都會有一些機構不斷地“泡制”出來,它們通常將年收入十幾萬至幾十萬的人群稱之為“中產階層”。
面對機構對“中產階層”的定義,很多網友表示,現在80后、90后所謂的中產,其實就是“中慘”。因為僅是這點收入即被列為中產,那這個階層生活的也很“苦逼”,與國外的中產階層不能相提并論。也有專家提出,社會階層的劃分,不應以工資來劃分,應以持有多少不動產來甄別,這樣更為合理。
按常理來說,中產階層應該過著“薪酬豐厚,衣食無憂”的體面生活,但中國的80后、90年這新一代的所謂的新晉中產階層生活質量并不太高,這主要是他們不像50后、60后有著一夜暴富的多次發財機會。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不是也有很多年青人在創業嗎?但我告訴你,真正創業成功的年青人,可謂“大浪淘沙,鳳毛麟角”,多數人適合做工薪職業者。那么,前輩們有啥讓人羨慕的暴富機會呢?
第一,對于50后、60后這一代人來說,他們正趕上了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那時創業的成功概率遠比現在要高得多,只要90年代初辭職下海創業的人,現在要么都成了大老板,要么已功成身退,享受著成功帶來富足生活。
此外,90年代初股市剛剛開設,國家希望民間資金進入A股,給國企解困,為國家分憂。于是交易所和機構都在售賣認購證,只要你隨便買上幾張股票認購證,你就可能一夜暴富。那是一個暴富夢想能夠一夜實現時代。
但是這對于我們70后、80后來說,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還沒有真正踏上社會,就算看到有國內有很多創業的機會,就算看到長輩們都在買股票認購證,我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一夜暴富。因為這個時代的契機并不屬于我們70后和80后,更不屬于90后。
第二,1998年,我國實行了房地產市場化改革,改革沒有錯,但卻忘記了對弱勢群體的托底。由于購房性需求突然迸發,再加上貨幣政策的支持,于是房地產從此開始一躍向上,把任何猶豫不決的人都拋在了身后。
而這個時候對于70后來說剛參加工作沒多久,還勉強趕上了低價購房時機。而對于80、90后來說,房價開始上漲之時,他們正在讀書上學,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房價的飆升。自2002年至今,我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了10倍以上,三四線也漲了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