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是華大基因的上市日,按照慣例,該股毫無懸念地以20%的漲幅開盤,半個小時后,華大基因股價上漲43.99%,達到上市首日漲幅限制,報價19.64元。全天只成交了55手,換手率為0.01%。上市首日的表現中規中矩,波瀾不興。
華大基因上市首日的精彩故事發生在場外,發生在該公司的上市儀式上。而從媒體的報道來看,華大基因的上市至少有三大看點。
第一個看點:控股股東承諾五年內不減持。重要股東的減持問題,是當下A股市場非常敏感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就在今年5月27日,證監會還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用以規范重要股東減持。比如,對倍受市場關注的大宗交易減持,減持新規作出規定,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并且受讓方在受讓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受讓的股份。以此規定來緩解重要股東的快速清倉式減持以及過橋減持。
而針對市場敏感的大股東減持問題,在華大基因的上市儀式上,公司實際控制人汪建承諾至少其個人五年內不減持華大股票。這一承諾較目前制度規定的大股東限售股3年的鎖定期延長了兩年。這顯然是該公司股票上市的一大亮點。也為其他公司的大股東樹立了一個榜樣,起到表率帶頭作用。就汪建的這個五年內不減持的承諾來說,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為這個承諾寫進了華大基因股票上市公告書。公告書明確表示,公司控股股東華大控股承諾:自華大基因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之日起60 個月內,其不轉讓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在上市之前持有的華大基因的股份,也不由華大基因回購該部分股份。對于控股股東將鎖定期延長到5年的做法,值得市場為之點贊。
第二個看點:不談估值和股價。對于公司的股價,上市公司或控股股東或董事長,通過嘴巴進行干預的情況并不少見。有的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直接表示,公司股價被低估。這種用嘴巴干預股價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操縱股價的嫌疑,或者有誤導市場的嫌疑,是不值得提倡的。因為從大股東來說,如果真的認為股價被低估的話,完全可以通過增持股份的方式來維護股價的穩定。而只是通過嘴巴來干預市場的做法,其實就是耍流氓。
而這次在華大基因的上市儀式上,主持人明確表示,涉及華大基因估值和股價的問題不能提問。為此,汪建在后來的發言中表示,“如果大家天天盯著招股書說股價的東西,你覺得還有意思嗎?將來還有意思嗎?”為此,汪建談到了華大基因未來的發展,表示在過往的成績上,下一步把血管病、腫瘤病都控制住。“我們說的不是空話。是從深圳做起,從西藏做起。我們要的是為全人類做服務,你說做了這些事情我們的收入有多高?產值有多大?你自己算,不需要我算,我們的目標從來沒變過。”在這個問題上,汪建的做法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來說,確實不應該把精力放在市值上,而是應該放在企業的發展上。企業搞好了,市值自然就能上去。相反就是本末倒置,就容易出現操縱股價的行為。在這個問題上,上市公司的所謂“市值管理”是不值得提倡的。
第三個看點:華大基因上市前并未在內部進行股權激勵。股權激勵是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一種做法,以至某些公司上市,會在上市前在公司內部進行股權激勵。而華大基因并未采取這種做法。在敲鐘儀式之后的媒體發布會上,一位自稱華大管理層的員工稱,給員工的激勵將根據員工的工分,采取獎金形式發放。這種說法也得到了華大基因相關發言人的肯定回復。
應該說,股權激勵的本意是為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增加企業凝結力。但如今在不少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成了一種福利。企業效益沒有增加,但股權激勵卻激勵了不少。最終結果是企業員工(更多的是企業高管)得了不少好處,二級市場投資者來為此買單。因此,在股權激勵越來越走樣的背景下,對股權激勵的推出保持一份慎重是很有必要的。股權激勵不是不能搞,但一定不能搞成了利益輸送,企業效益沒有增加甚至下降了,但企業的員工卻因為股權激勵而撈取了不少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