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人民日報24日發表“‘強監管’是金融創新重要保障”的時評。文章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成就重大、發展快速,同時也對監管改進提出了更高更緊迫要求。日前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強監管”列為關鍵詞,是大勢所趨,是眾望所歸,將對維護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風險產生深遠的影響。
文章指出,有觀點認為加強監管會削弱金融創新的活力,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一致,甚至對機構業務產生不利影響。這其實是對監管和創新關系的誤讀誤解,沒搞清金融業創新發展的源與流,不理解“強監管”與市場化不僅并行不悖,還存在相輔相成的內在關系。事實上,任何金融創新都離不開權威有效的法治監管,離不開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
文章表示,金融資本自誕生之日起,便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提供貨幣信用、促進資金融通,提升了資源配置的效率,被稱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另一方面虛擬資本相比實業資本有著極大的投機性和逐利性,一旦掙脫監管的束縛就會變成脫韁的野馬,貪婪地玩起“錢生錢”“脫實向虛”的游戲,容易在壟斷與杠桿的助推下累積、放大系統性風險。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至今,泛濫的“泡沫”不斷激化其經濟矛盾、釀成周期性危機,對過度虛擬化的監管不力是重要誘因。我們把市場經濟種子埋進社會主義土壤,必須要對金融資本揚其利、除其弊,讓防范化解風險成為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題。
文章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亂,經濟亂。如果改革能夠激活創新的一池春水,那么監管就是防風險、守底線的堤壩。比如房地產信貸業務創新中,為減輕房貸負擔、增加便利性的舉措當然值得鼓勵,但把消費貸款違規打包成所謂“首付貸”、暗中亂加杠桿,就埋下了資金鏈斷裂的隱患。再如層出不窮的P2P亂象、地方政府“明股實債”,都表明脫離監管軌道的創新只會走上邪路。而面向“三農”、扶貧、創業的普惠金融看似新意平平,卻找到了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平衡點。所以,不要錯以為監管與創新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創造優良環境、界定法治紅線的監管,乃是各類金融創新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