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面是57家競標方激戰140億阜陽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一面是西部供水領域PPP乏人問津。
水環境治理、供水服務,生活垃圾焚燒,環衛服務等,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項目,大多都是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來實現的。在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看來,十三五期末將有萬億資金進入環保PPP市場,而如何更有效的引導市場,彌補資本挑肥揀瘦的剩余空間,優化環保建設方案成為當前急需關注的課題。
資本挑肥揀瘦 冷熱不均
近日,在安徽阜陽上演了一場爭奪水治理PPP項目的爭奪戰,57家國企及水業龍頭通宵達旦地備戰競標,“三大紙箱裝標書,用卡車運標書,這樣的情景前所未見。”一位知情人士感嘆。
而另一些西部的供水系統建設PPP項目,就乏人問津。“很早以前熱鬧過,但后來就消停了。”該知情人士這樣形容。
“總體來看,推出的欠發達地區供水或者河道治理項目落地難度很大,而即便中部地區污水處理、垃圾焚燒都是火爆異常,此外環保領域整體熱度不如市政交通領域。”薛濤對記者表示。
究其原因,薛濤分析道,金融機構是推動社會資本落地PPP項目的幕后力量,而資金卻天然是挑肥揀瘦的,具體表現就是挑項目屬性、挑城市財力,挑社會資本實力和信用。這三個要素社會資本都要統一衡量。
例如,對于污水處理、垃圾焚燒這類有一定運營性,穩定運營對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必要性大,且政府需求較為迫切的環保類項目,由于支付模式有保障,對收益的財務測算容易,資本就會有較大意愿參與,而對于供水這種公益性強且政府對收益不給保障的,以及河道治理這類未來運營性較弱的環保類項目,資本參與的意愿就有所降低。
此外,對于有經濟實力的地方政府的PPP項目,社會資本的熱情就高,反之,社會資本的熱情就有所下降。
“銀行作為PPP項目主要融資來源,我們很愿意參與環保類PPP項目,總行層面也有環保中心,銀行給到環保類PPP項目的融資成本在6%以下。”一位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人士對記者透露了對于PPP項目的熱情。
但在銀行人士看來,銀行對于資金的安全性和穩定的現金流回報是有要求的。這就也不約而同、自然而然對項目、地區、參與主體進行更多的評估。除了對運營類項目、經濟實力較強的政府PPP項目感興趣外,對于國企和央企參與的PPP項目融資更為感興趣。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