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海關總署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外貿進口和出口的增速都超過了10%,延續了前半年持續向好的態勢。不過,受去年同期基數抬高等因素影響,7月份進出口環比增速較6月份回落。
累計來看,今年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5.46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18.5%。其中,出口8.53萬億元,增長14.4%;進口6.93萬億元,增長24%;貿易順差1.6萬億元,收窄14.5%。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記者,今年前7個月的亮眼表現,背后包含著匯率和基數兩個因素。下半年剔除這兩個因素,則更能代表中國外貿的真實競爭力。“7月份的數字值得欣慰,但有必要進一步提升。”
打開中國的出口版圖可以發現,美歐市場增速(以人民幣計)較大。
具體來看,前7個月,我國與歐盟貿易總值2.33萬億元,增長17.1%,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5.1%。中美貿易總值為2.18萬億元,增長20.6%,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4.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7月末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中稱,預計2017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3.5%,2018年增長3.6%。同時,IMF上調了歐元區、日本、中國以及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預測。
這其中,人民幣匯率也是一個較大的因素。
近日公布的7月份中國外匯儲備數據,實現了連續6個月的上漲,超出市場預期。結合多層面的經濟數據,人民幣匯率企穩預期正在取代貶值預期成為市場共識。
不過,白明認為,出口的良好表現,并不能證明強勁復蘇。首先,在匯率方面,今年上半年與去年上半年相比,有一個明顯的貶值。不過,由于中國是以人民幣為主計算貿易額,看起來會顯得高一些。但是在下半年,匯率的貢獻則不會這么大;其次,去年的上半年基數較低,但下半年逐步提升。因此,下半年,中國外貿面臨的基數也會隨之提高。“世界貿易規模整體上是上升趨勢,我們也是一個隨行就市。”白明總結。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內經濟的復蘇,進口的趨勢也開始上行。
首當其沖的是,鐵礦砂、原油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的進口量價齊升。此外,我國以海關特殊監管方式進出口1.58萬億元,增長14.3%,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0.2%。
一位接近海關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特殊監管方式包括三種方式的合計:保稅監管場所進出境貨物、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進口設備及其他。
這幾年,隨著自貿區等政策的實施,通過特殊監管方式走的貨物變多,比如一些紡織品,本身進口沒有什么稅,也不用加工,因此通過一般貿易方式或特殊區域都無所謂。
“但從絕對規模來說,都不大,所以增速顯得較快。”
總之,期待經濟發展更快。(原標題:7月進出口增速均超10% 專家稱還需提升競爭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