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測算,“一帶一路”所覆蓋區域中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每年將超過6000億美元,超過了全球主要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全部資本金規模。這意味著,依靠傳統的對特定項目直接貸款融資的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一帶一路”的資金需求。
8月12日,在以“開發性金融與一帶一路建設”為主題的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殷勇提到,與商業性金融不同,開發性金融采用保本微利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隱含一定程度的暗中利息補貼。由于補貼沒有顯性化,導致在進行談判和做出決策時,往往意識不到這種補貼的程度。同時,由于開發性金融看上去還可以微利,受益國家對這種暗補往往并不買賬。
此外,開發性金融的資金成本相對較低,導致不同國家或不同項目之間存在攀比情況。由于開發性金融往往對少數項目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項目集中度比較高,其在項目建成后存在比較大的道德風險,比如選擇性違約,即“賴帳”風險。因此,開發性金融的傳統模式已經很難滿足“一帶一路”的巨大資金需求。
“放眼國際,在動用政府資金發揮資金效益方面,過去幾年中的確出現過一些有益做法,值得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進行參考和借鑒。”殷勇指出。
他舉例稱,早在2014年,歐元區為了應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推出一項稱為“容克計劃”的歐洲投資計劃。即歐盟出資260億歐元,歐洲投資銀行出資75億歐元,兩者相加共335億歐元的種子資金,通過采取擔保、劣后級股權的方式,力求撬動總共5000億歐元的投資規模,來服務歐洲基礎設施投資、中小企業融資、教育、科研創新等融資需求,杠桿率大概是15倍。用少量資金撬動了大額資金,對于歐洲應對主權危機和復蘇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對受援國進行資助的時候,在機制設計上有兩個重要的理念:一是撬動私人資本,IMF的資金從來不是用來滿足受援國所有融資需求,而是通過產生帶動催化作用,使得私人資本跟進對救援國的融資;二是受援國與IMF一起制訂改革計劃,促進經濟結構改進完善,從而增加市場信心,產生相應的政策杠桿效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國際貨幣基金出手之后,絕大部分危機能夠比較快得到穩定。”
因此,殷勇建議,借鑒國際經驗,盡可能發揮開發性金融的杠桿作用,來提升開發性金融的效力,具體可從四方面入手:一是盡可能用于股本投資,從而撬動更多的債務融資;二是盡可能用作劣后級資本,從而撬動更多的股權投資;三是盡可能采取公私合營模式,從而撬動更多的私人部門投資;四是盡可能投資基礎設施等正外部效應強的項目,從而撬動其他更多項目的投資。
他進一步解釋稱,所謂正外部性強的項目,比如修一條高速公路,作為投資者而言你的利潤是有限的,但你提供了公共品的服務,為沿線企業帶來很大的效益,從而帶動其他投資的收益。
殷勇還提到,在開發性金融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幣種選擇的問題。由于美國、日本、歐洲實行零利率、負利率政策,例如日本10年期國債利率僅為0.05%,美元10年期利率也在2.2%左右,在國際上融資絕對成本相對較低,而人民幣10年期國債利率則達到3.5%左右。給人形成人民幣資金缺乏競爭力的印象。
在他看來,這種認識并不準確,應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如果金融市場 足夠發達,兩種幣種可以通過貨幣掉期操作進行轉化。;第二,中國也能提供多個幣種的融資選擇,中國外匯儲備包含全球所有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完全能夠滿足融資需求中可能出現的其他幣種需求。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