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8月11日,山西省國資委決定取消下放30項監管和審批權,內容涉及企業重大事項報批、企業財務預算決算、企業年金等多個方面,其目的在于“刀刃向內”深化國資委自身改革,“松綁”省屬企業,加速全省國企國資改革步伐。
據21世紀經濟報道15日消息,此次國資改革趨勢或許只是山西推動國資改革的延續。其實年初以來,山西國改就駛入快車道,而有關山西國資整合的動作也始終不斷。今年2月9日,山西省副省長兼國資委黨委書記王一新提出,要大力推動國有資源資產化、資本化、證券化,凡是能股改獨立上市的就獨立上市,凡是能裝進既有上市公司的即逐步裝入,兩者皆不能的則考慮退出。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預期或再度引發市場有關山西國有企業資本運作預期的升溫,一方面已有的上市平臺有望成為存量的證券化載體;同時山西新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也有望以股份公司形式在資本市場亮相。
作為產煤大省,在山西國資的運作整合中,煤炭企業尤其是上市煤企的運作機會更多的被市場關注。例如18家晉系上市國企中,有不少于9家為煤炭企業,分別為西山煤電(000983.SZ)、潞安環能(601699.SH)、山煤國際(600546.SH)、大同煤業(601001.SH)、蘭花科創(600123.SH)2.56、陽泉煤業(600348.SH)、陽煤化工(600691.SH)、山西焦化(600740.SH)和藍焰控股(000968.SZ)。
9家上市平臺分屬山西省七大煤炭集團,其中西山煤電、山西焦化、南風化工則同屬焦煤集團。截至2016年底的數據顯示,七大煤炭集團全部處于虧損狀態,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365.04億元,凈利潤虧損34.6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82.7%。
“早年在固投增速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煤炭需求也很多,山西國企的現金流、產量產能都非常好,所以也缺乏資本運作的動力,”北京一家中型券商宏觀分析師表示,“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煤炭企業本身就暴露了股權過于集中,資本市場利用度不足的問題,因而也讓不少煤炭企業承擔著較高的融資成本。”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