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商行業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在新一輪的阿里京東之戰中,阿里的財報數據略勝一籌,但是,兩家公司的營收與GMV都有超出預期的增長,而這種高速增長的原因,便是下一輪大戰的法寶。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京東在物流布局上花費了大量的資源,遠遠領先于阿里,成為京東當下最大的優勢之一。但在物流方面,阿里應該不會采用京東逐步布局的方式,因為時間成本太高。所以,阿里的物流布局將采取怎樣的方式追趕京東,仍存懸念。
8月17日晚間,阿里巴巴發布了2018財年第一財季(2017年4月1日至6月30日)報告。報告顯示,阿里巴巴本季度營收達人民幣501.84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核心電商業務收入為人民幣430.27億元(63.47億美元),同比增長58%。其他關鍵數據包括,當季天貓實物商品GMV同比增長49%;國際零售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6%;數字娛樂業務營收僅同比增長30%,上季度同比增長234%;當季中國零售平臺年度活躍買家增至5.29億。
此前,京東也發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該季度,京東持續經營業務凈收入達9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6%,GMV增長46%至人民幣2348億元(約合346億美元),2016年同期為人民幣1604億元。盡管亮點也很多,但京東有一項數據卻略顯尷尬,基于通用會計準則(GAAP),凈虧損為2.870億元(約合4230萬美元),在一季度實現盈利后重新轉為虧損。
轉盈為虧的京東出了什么問題?事實上,京東虧損的來源,是股權激勵造成7.47億元支出與無形資產攤銷為4.43億元,如果按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京東的經營業務凈利潤為9.765億元,這一單季度數字,已接近京東2016全年的凈利潤總和。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東毛利率出現了罕有的下跌。京東CFO黃宣德給出的解釋是,由于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潤超出了預期,京東決定將超出預期的利潤用于更多的促銷活動,這導致今年第二季度京東的營收部分非常強勁,但成本上升的同時毛利率有所下滑。比如,在“6·18”年中購物節中,京東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京東財報中也顯示,營銷費用同比增長了63%,成本的增加影響了毛利率,但整體營收增幅還是趕不上阿里。不過,京東的用戶質量優于阿里,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高出不少。
因此,從當季財報來看,阿里和京東仍然各有優劣,未能分出明顯的勝負,而兩家公司的營收都出現較大的增長,這背后是零售業的變革。
首先是傳統線下品牌的轉型。比如近期的VAIO、夏普、黑莓,包括之前的錘子,都選擇京東作為獨家合作伙伴,奢侈品牌LVMH集團則選擇了天貓。這種方式的進駐,除了會進一步加強電商聚攏用戶的磁聚力,還會成為未來阿里與京東的主要競爭點之一。而從馬云的“新零售”和劉強東的“第四次零售革命”來看,線上線下的整合正逐漸演變為線上線下的融合,阿里京東均更多加強了與線下伙伴如沃爾瑪的合作,對于銷量提升來說有較大的帶動作用。
京東稱,將在年底前在全國開設超過300家以3C為主的零售體驗店。京東線下門店的特點,是根據數據來判斷當地商圈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興趣喜好,每家店的商品將有所區別。阿里和則打算將“盒馬鮮生”和銀泰作為其新零售改造的模板。(原標題:譚驥:零售變革大戰,阿里京東酣戰)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