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來,經濟發展是非洲的主題。而中非經濟合作的互利互惠則是中國在非洲的主流敘事。中非之間,不僅于經濟合作互贏,更有發展路徑的互相支持。
電影講述中國人在非洲的英雄傳奇,視覺上能給人更直觀的感知,更有傳播力。以至于“有多少中國人在非洲”也成為國內互聯網上的熱門話題。筆者曾經問過中國駐非洲的外交官員同樣的問題,答案是超過100萬,但官方并不掌握確鑿數字。根據麥肯錫今年6月發布的對非洲八國的專項調查,在非洲注冊的中資企業數量實際為商務部注冊數量的2-9倍。估計目前中國在整個非洲的企業可能已經超過一萬家,其中90%為民營企業。
密集的人員往來和廣泛深入的投資,反映的是中非之間密切的經濟關系。中非經貿關系可以說是“互為外掛”,首先是一種互補關系。中國向非洲出口的主要是工業產品,而非洲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工業原料、資源以及農產品。馬士基航運在中非航運上滿載來、滿載去已經不再是行業新聞。其實在全球航運一片蕭條之際,非洲仍然有蘇丹港、塞得港、達累斯薩拉姆港在擴建,中非經貿的龐大需求是重要推動要素。所以,根據IMF的測算,中非經貿對非洲經濟貢獻度達20%。這可能還是低估。
更深入的看,這種“互為外掛”還是一種經濟結構的互相拉動,帶動了投資效率的改善。筆者曾在蘇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樞紐工程做過調查,這是三峽集團和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聯合承包的項目。作為蘇丹重點項目,發電設備采購自哈爾濱電氣集團。該項目雖然是中方施工,但是蘇丹專門安排了德國公司負責監理,采購也是國際競標的結果。中國裝備能取得訂單,靠的不是關系,而是產品出色的性價比,特別是產品在蘇丹的可適性。作為有過長期電力短缺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電機設備特別適應蘇丹目前的電力供給能力,且能配合未來的發展。中國裝備能支持蘇丹在大型基礎設施上更上一步,而蘇丹的訂單又推動了中國電氣裝備進一步進入高端市場領域。這樣的經濟結構提升,不僅存在于重型裝備領域,小到手機,大到飛機,非洲都是中國制造躍升的前進市場。
這種結構的改善不僅體現在經濟結構上,甚至于還體現在組織能力上。一般流行輿論都認為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主要是資源投資,但事實上,中國在非洲主要的投資1/3 是制造業,非洲本土雇員可能達到百萬之眾。之所以與輿論認知有如此大的偏差,中國能大量投資制造業,就在于中國企業移植了自身的培訓體系到非洲。從農民變身產業工人,這是中國過去幾十年常見現象。所以與傳統發達國家不同,中國企業本身有著種種培訓經驗。麥肯錫的調查表明,2/3的中國在非企業為工人提供培訓,在熟練勞動力要求較高的行業里有50%的中國企業提供培訓。以筆者觀察來看,除了一般的技術培訓以外,中國獨特的產業生產紀律也有很大幫助。中國工廠常常有所謂的軍事化管理訓練,有集體唱歌、集體就餐等儀式性要求。這些常常被西方國家不認可的方式,實際上有著良好的作用。就以筆者在非洲接觸的中國企業當地雇員而論,他們對于中國的這種特殊的“步調一致”的管理并不排斥,“因為中方管理者也是一樣要求自己”。埃及巨石玻纖總經理就曾經告訴筆者,因為中方管理者長期嚴格的自我要求,埃及員工自動向上看齊。甚至在宰牲節假期的時候,巨石發生過所有員工自發趕回企業參與修理電力設備的事情。(原標題:李靖云:中國投資在改善非洲經濟的同時提升自我 中國和非洲在經貿合作中實現經濟結構的互相拉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