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媒體一篇報道給ICO玩家帶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恐慌。這篇名為《ICO被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一夜暴富夢碎》的報道稱,原定于當天舉辦的“2017DACA區塊鏈國際高峰論壇”被緊急叫停,其原因是監管部門即將要對ICO做出涉嫌非法集資的定性。
ICO可能是近期投資界最為熱議的話題。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有數十種ICO出現,并創造出了收益數倍、數十倍的神話,大量的投資者為之癡狂,巨額的資金競相對其進行追捧。
所謂ICO,是“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簡稱,它和我們熟悉的“首次公開募股”(IPO)非常類似,也是為項目融資的一種手段。不過,同IPO相比,它也存在著一些不同:IPO發行的是股票,籌集的是法定貨幣,而ICO發行的是虛擬貨幣,即所謂的“代幣”,籌集的是主流虛擬電子貨幣(如比特幣等)。
我們知道,股票代表的是人們對企業所有權的占有,持有股票的人可以憑股票行使相關管理權利,參與企業決策。而ICO所發行的代幣不具有這些特征,它只能被用來購買項目服務,以及單獨進行流通。
當然,很多投資者或許從沒有關心過這些技術細節。對于他們來說,需要關心的可能只有一點,那就是這是一種新的概念,能炒作、能賺錢的新概念。
是的,從賺錢角度看,ICO實在是太成功了。它們創造出的代幣收益率恐怕要比當今世界上能想到的所有其他投資品都要高,但如此之高的收益率是理性的嗎?
一般來說,一種金融產品的收益來自于兩部分:一是其盯住的項目的收益;二是其結算的貨幣的價值變化。ICO本身是為項目融資的,那么項目價值就應該是決定代幣價值的最重要因素。
同時,大部分ICO募集的是比特幣,因此比特幣價格的變動也會傳導到這些代幣上。我們可以用這個框架來對現在各類代幣的收益進行分析:根據媒體引用的央行的分析來看,目前90%以上的ICO項目都涉嫌非法集資和惡意欺詐,其項目本身并沒有價值。
而比特幣價格雖然在近期有巨大上漲,但也遠遠比不上代幣價格的漲幅。綜合這兩方面因素,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目前大部分ICO所發行的代幣都存在著嚴重的泡沫,支撐其價格的更多來自于投資者之間的“博傻”預期。從本質上看,這和當年的“郁金香泡沫”、“君子蘭泡沫”并沒有太多區別。如果任由這樣的非理性瘋狂進行下去,將會對金融系統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監管部門在這個階段及時出手將是非常必要的。(原標題:陳永偉:ICO監管來襲,別急著否定“區塊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