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325只貨幣基金累計資產凈值為51056.69億元,占10萬億公募資產的比重逾50%。而在2014年底的時候,貨幣基金規模才2萬億元,而在2013年以前,貨幣基金規模僅在1萬億元左右。截至2017年6月30日,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天弘余額寶資產凈值1.43萬億元,相比于2016年底8000億規模,短短半年時間,突增6000億。
針對余額寶們超常規發展,市場口誅筆伐,并提高到政治高度,但是都沒有阻止余額寶規模的不斷發展,天弘基金公司也不得不多次采取限制單個投資者投資比例,限制規模超常規發展,一個基金需要自己限制自己發展,在世界都是罕見的。
存在就是合理,余額寶們緣何以幾何級數增加,單純從表面看起來,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超常規發展是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徹底的產物,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貸款端已經基本放開,但是存款端并沒有放開,導致市場出現了各種存款利率,而且差別很大,余額寶們協議存款目前應該超過4%,因為銀行同業存款利率高達5-6%,余額寶集腋成裘,利用資金優勢逼迫銀行接受遠高于基準存款利率,獲得穩健穩健無風險收益,導致很多民眾尤其是青年把資金交給余額寶打理,賺一點早餐錢。
余額寶們之所以能夠憑借強大的貨幣資源逼迫銀行接受遠高出基準存款1.75%的存款,關鍵就在于中國銀行業沒有走出規模取勝的老路,多元化經營和多元化收入沒有太多改變,主要收入來自于凈息差,所以非??粗匈Y金來源和資產規模,所以不擇手段的拉攏存款,以便能夠盡可能多的發放貸款,獲得更多的利差收入。以四大行為例,不同銀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農業銀行非息收入占比最低,當前僅占25%左右,其余三大行基本持平,當前維持在33%左右的水平。四大行尚且如此,一些中小銀行渠道狹窄就更加依靠凈息差的收入了,有的銀行凈息差占比高達90%上下。
所以中國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總是不斷需要補充,等待上市的銀行越來越多,上市以后利用次級債、優先股、定增等各種可以使用的融資手段不斷補充資本金的銀行越來越多,17年上市銀行就需要補充7000多億元的資本金,所以銀行是一邊分紅一邊圈錢,市場對其估值也是充滿爭議。
只有銀行繼續依靠規模取勝,那么對存款的需求只能是有增無減,對遠高于基準存款利率的存款也只能被動接受,余額寶們的強勢就不會改變。
市場指責余額寶們推高銀行負債端成本,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貴是沒有道理的,銀行作為理性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不會改變的,即使沒有余額寶們推高其負債成本,也一定會利用自己的強勢定價地位,盡可能的提高貸款利率,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會降格以求的降低貸款利率,讓利給中小微企業,這不符合資本利益最大化原則。因此余額寶們的存在只不過是改變了資金的利益格局,把原本屬于銀行的利益,硬生生的切割出來,分散給全國各地的居民,等于是全國各地民眾通過余額寶這一平臺蠶食了銀行的利益,與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與貴根本不搭界,因為銀行不可能無限制的上調貸款利率,否則中小微企業是不會接受的。
民眾把錢交給余額寶,再通過協議存款回流銀行,就是資金空轉,這個帽子也實在太大了,確實銀行的負債端成本是高了,利潤減少了,但是憑什么普通民眾就一定要把錢存進銀行讓銀行賺更多的錢,而不可以把錢交給余額寶獲取更多的收益,好像不公平,最后這個錢依然是通過銀行放貸出去,進入實體經濟,只不過是錢轉了一個彎而已,目前法律上沒有任何規定這么做不可以,法無禁止即可為是法律歉抑性的體現,居民投資理財就是資金空轉好像于理不合,銀行體系內資金套利才叫資金空轉。
據媒體資料,當前4萬億貨基的增量回流到銀行體系,若以2.2%的凈息差計算,將獲利880億,考慮到競爭者的消失凈息差的回升,獲利將超過千億。貨幣基金之所以大規模回流銀行體系,不去投資債券市場,就在于銀行依然在不斷的拓展規模,在全國各地攻城略地,希望以規模取勝,對資金需求依然龐大,尤其是中小銀行,對資金需求更是難以言說,只要能夠獲得資金,價格高一點是可以商量的,余額寶們協議存款比同業存款利率還要低一點,余額寶資金還是很受銀行歡迎的,這就給了余額寶們一個良好的要價機遇,存款風險遠比投資債券小得多,等于是無風險收益,所以余額寶超過80%資金投向銀行存款。只要銀行不改變盲目擴張的步伐,依靠規模獲取超額收益,余額寶們依然處在蜜月期。(原標題:余額寶們憑啥坑慘銀行讓其流失 1000億元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