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賬戶可注銷了”!近日,有互聯網巨頭更新的服務協議或隱私政策中悄然加了這一項功能,不少用戶認為“這簡直是剛需”。
關于“大數據時代”的段子已經數不勝數,比如某人打電話到披薩店訂餐,剛報上會員卡號碼,客服就調出了他的家庭、公司地址,顧客剛說要點一個海鮮披薩,客服就建議他不要買海鮮披薩,因為根據醫療記錄,他的血壓和膽固醇都偏高。然后客服又根據他此前在圖書館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譜》的信息,推薦了低脂健康披薩。此外,客服還知道他家有幾口人,他的母親上月剛剛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應該少吃點。顧客想刷卡時,客服表示“您的信用卡已經刷爆了”。最后,客服還說,根據全球定位系統,您正騎著一輛車號為某某的摩托車在某某路段,騎車過來取披薩大概需要30分鐘……
流行的段子當然有夸張之處,但是當我們越來越依賴于網購和各種手機APP的時候,我們的隱私也的確在悄無聲息地泄露出去。近年來互聯網電商行業泄密事件頻頻出現,重大典型的包括:“當當網”賬戶多次遭盜刷,“1號店”員工內外勾結泄露客戶信息,騰訊7000多萬QQ群遭泄露,攜程技術漏洞導致用戶個人信息、銀行卡信息等泄露等等。
這一系列的事件可絕非段子,那些因為隱私泄露而遭遇“精準詐騙”的人,損失的也是真金白銀。據報道,正是為了保證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才啟動了隱私條款專項工作,首批對京東、淘寶等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進行評審。8月24日評審結束后,支付寶、京東等紛紛更新了服務協議或隱私政策,其中,京東、支付寶等增加了“注銷賬號”的功能。
如今的很多網絡服務是不能注銷賬戶、刪除記錄的,你不想用了可以不再登錄,也可以把手機上的APP刪掉,但不管怎樣,你此前的使用記錄都還儲存在主機、云端。你的隱私就在那里,隨時可能會泄露。
網絡賬戶可注銷的確是好事,但指望僅僅依靠這一點來保護隱私顯然遠遠不夠。保護用戶隱私還需要更多的規范。比如說,當我們注冊網絡應用服務時,都會自動彈出窗口要求你同意其服務協議或各種隱私政策,不點就不能正常使用,而這個過程就往往暗藏貓膩。保護隱私需要的,首先就是破除霸王條款,限制好各種軟件的權限。(原標題:保護隱私 從限制APP權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