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廣東要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這一方面,談談應當如何深刻理解并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批示精神。
重要批示確立廣東的支撐地位
2015年11月中央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2月廣東出臺《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五個行動方案》,率先“破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全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先行者。通過“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應對廣東省經濟下行壓力,驅動經濟快速平穩發展。
一年半的實踐證明,這一次高舉高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闖關戰,讓廣東又一次喝上了“頭啖湯”。2016年廣東實現地區經濟增長7.5%,高于全國經濟增長水平。“三去”方面,廣東壓減鋼鐵落后和過剩產能307萬噸,遠遠超過2016年壓減127萬噸的目標任務,關停各類“僵尸企業”2394戶;“一降”方面,廣東全年幫助企業減負超過2000億元,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一補”方面,扎實推進重大項目,完成針對性項目,全年完成投資2665億元。
在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肯定了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重大成績,強調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國的重要性,確立了廣東在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支撐地位。
以重要批示引領改革深入開展
進一步推進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立足自身區域優勢,以內在創新和高層次開放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引擎、刺激經濟下一輪快速增長。
首先,要發揮廣東文化優勢,做全國經濟結構全面升級換代“排頭兵”。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和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增長方式以集約式經營取代粗放式經營,人民消費由“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導向由“以物為本”階段轉向“以人為本”階段。哪個地區最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哪個地區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先機。廣東素有“重商”、“務實”的文化傳統,廣東企業迅速而準確地把握市場和消費者的變化,恰逢中央吹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東風”,使廣東能夠在全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做一名“排頭兵”,把地區改革融入國家改革中,以地區改革推動國家改革。落實全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迅速把生產重點由需求側轉到供給側、由強調商品數量轉到突出商品質量,最終由“外生型”經濟增長模式轉化為“內生型”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經濟結構全面升級換代、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廣東特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
其次,要發揮廣東地域優勢,以高層次開放平臺為企業提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契機。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廣東是中國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最多、人文交流最密切的省份,這為廣東地區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企業提供了更多“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商機。廣東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域優勢,推進經濟結構的平穩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平穩實現。
第三,要借助國家“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政策“紅利”,在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和全球競爭中實現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東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世界級平臺,讓廣東企業直接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優化組合,地區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浉郯拇鬄硡^建設為廣東企業提供新經濟動能,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浉郯拇鬄硡^建設為廣東企業提供世界級資源,讓廣東企業在生產要素、人才配置、科技創新等各方面集聚全世界優質資源,借助世界之力實現自身發展。(原標題:譜寫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