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迎來頒布十周年。這十年,是經濟模式極具變化和飛速發展的十年,許多不同于傳統行業的新興經濟體得到了發展壯大。
首先,市場競爭并非絕對的正向,也具有兩面性,對經濟的發展會有負面作用。一方面,競爭的充分開展以一定的社會成本為代價,競爭的盲目會帶來一些社會犧牲。在有些情況下,競爭還會增加交易費用。對消費者來說,過分的競爭會使他們無所適從,在選擇商品上花費大量精力、財力,造成社會成本的浪費。另一方面,競爭壓力還容易造成競爭者采用非正當競爭手段,導致無序競爭、過度競爭或盲目競爭,從而損害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某些經濟領域,過分的競爭還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犧牲應有的規模經濟效益。
其次,通過有序競爭形成的自然壟斷也有著積極的經濟推動作用。其一是節約交易費用,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可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企業規模大會帶來市場權勢和免于競爭的壓力,會帶來高效率。其二,在一定條件下,壟斷有利于推動技術進步。居于壟斷地位的企業,客觀上具有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優勢,比一般企業具有更強的技術開發能力和物質基礎。從主觀方面看,壟斷企業開發新技術的愿望更為強烈。由于經營規模較大,技術創新帶來的單位成本的下降可使壟斷企業獲得較大的利潤增長。實踐表明,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幾乎所有重大技術革新都源于壟斷性大企業。
第三,互聯網經濟的特點決定了不能用傳統的概念來理解壟斷,更不能以臆想中的壟斷概念來認識特殊行業的規模化和集中化。隨著互聯網與生活的高度融合,互聯網經濟成為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期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產業相比,高度的集中和黏合是互聯網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方向。互聯網企業的規模效應如果一定要用壟斷來表述,那就是典型的自然壟斷。“壟斷”地位的取得,是特定行業的經營特性所決定的,并不是在競爭過程中因經濟力量的不斷集中而形成。如果要消除這種壟斷,增加競爭者的數量,就會提高平均成本,從而對資源配置效率和消費者福利造成損害。
互聯時代的人員匯聚效應導致平臺的發展進入“強者愈強”的狀態,這帶來不可阻擋的競爭優勢,加上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海量數據的匯聚能力,這正是互聯經濟的特征所造就和必需的,也是互聯網經濟的優勢所在。這類企業往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或者采取其他正當競爭手段而在競爭中取勝,而不是由企業之間通過相互勾結串通來協調市場行為,或者依靠獨占及非經濟因素形成市場權力而取得,不同于反壟斷法意義上的壟斷,不能簡單對比和套用。
第四,反壟斷法主要制裁和打擊的是企業利用市場壟斷危害消費者利益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實際上,由于互聯網自身的特點,企業規模越大,其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也就越多,也更優質。無論是中國互聯網還是中國經濟,都需要也必然會產生超級互聯網平臺。因此,正確認識新經濟模式下的超級經濟平臺,更加合理、客觀地把握壟斷的概念,不管對于普通消費者,對于網絡平臺企業,還是對于整個行業都極為關鍵。這不僅能夠保護和延續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基因,也是維護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穩定的內在要求。與傳統意義上的壟斷企業不同,有些互聯網企業雖然暫時好像沒有對手,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它們不敢有任何的疏忽和懈怠,只要它們做得不好,就極可能會很快被新的競爭對手打敗,所以根本談不上所謂的壟斷地位。(原標題:與時俱進地理解和把握反壟斷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