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在新華網13日舉辦的“第二屆長三角金融科技高層對話暨新華網思客陸家嘴峰會”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從經濟學角度解釋,當前信貸密度不斷上升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名義GDP下降速度大于M2增速回落。他提出現有政策需要呵護名義GDP改善的勢頭,改善整體經濟增長環境。
2008年以來,我國信貸密度進入上升通道。信貸密度表示的是單位GDP所對應的信貸量,通常用M2/GDP(名義GDP)來計算。全球范圍內,各經濟體信貸密度不斷上升。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過度金融化導致的融資成本提升。當前機構以越來越復雜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務,這意味著越來越高的金融成本。張軍表示,金融科技能夠幫助降低成本,從而緩解信貸密度持續上升。
其次與當前實體經濟有關,由于生產率不斷提升,產品價格相對下降。但是類似土地、房屋等資產價格沒有變便宜,而信貸總是追逐價格不會下降的資產進行投資。
第三,信貸過多用于購置現存資產。張軍指出,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主要由于大量信貸用于頻繁的資產交易,而非支持能夠改善生產力和技術進步的產業、企業。
去年四季度以來,上游產業的價格有所改善,這對于改善名義GDP增長有所幫助。他表示,大幅收縮信貸、加劇去杠桿力度不能有效解決金融系統性風險不斷積壓的狀況,而應該從改善整體經濟增長環境入手,現有政策需要呵護名義GDP改善的勢頭,避免名義GDP其進一步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