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如果說常規天然氣開采是‘靜脈采血’,那頁巖氣開采則是從‘毛細血管’中‘采血’!”談及頁巖氣開采之難,中石化集團副總經理焦方正如是說。
“借鑒北美頁巖氣開發經驗和技術談何容易。”中石化油田事業部副主任蔡勛育說。
最初,通過引進國外大公司、運用北美理論技術,打了一批井,但未獲得大型商業發現。“我們逐井分析鉆探失利原因,發現北美的理論技術不適應我國復雜的地質條件。”中石化勘探分公司總經理郭旭升說。
有專家形容我國南方頁巖氣藏猶如被摔碎的“瓷盤”,深埋在大山中。一些國際油服“巨頭”面對中國埋藏深度更大、氣藏結構更復雜、保存條件更差的頁巖氣藏,因理論和技術出現嚴重的“不適應癥”,最后只能退出。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以中石化、中石油為代表的科研單位和企業矢志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壓裂,通俗地說就是把頁巖氣從石頭縫里“擠”出來,被專家稱之為打開頁巖氣“庫藏”的“鑰匙”。“我們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很快全面掌握了從設計到指揮、施工全套技術。”江漢油田頁巖氣勘探開發管理部主任劉堯文說。
水平鉆井是頁巖氣開采中的核心技術。涪陵頁巖氣田嘗試利用“三圖一表”跟蹤法進行鉆井導向,如今已經形成成熟的三維可視化地質導向技術,鉆頭可以“聞著”氣藏的“味道”前進。
橋塞也是頁巖氣開采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其機械性能和抗壓性要求十分嚴苛。“以抗壓性為例,需要達到幾十甚至上百兆帕,100兆帕的壓力瞬間釋放可穿透1厘米厚的鋼板。”搭上中國頁巖氣開發“快車”的民企重慶鼎順隆能源技術公司CEO李海晨告訴記者,這一自主研制的產品已暢銷國內外。
“目前我國已實現3500米以淺頁巖氣綠色、高效開發和技術裝備自主,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地質條件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和標準體系,還在3500米以深的區域實現了突破。單井開發成本和最初相比已下降了近一半。”焦方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