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江蘇某高校有學生在網上發帖稱,該校為提高考研率,要求校內社團和學生組織在本學期內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
顯然,這位老師的理由并不能服眾,“從高中向大學的轉換”不是延續高中的“唯成績論”,而是用大學里多元、包容的新生活去扭轉應試教育影響下的學習思維。
脫離了高考的“緊箍咒”,大學新生迫切希望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社團恰恰是融入大學生活的有益平臺,在這里不僅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能培養自己實踐、管理、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也是他們所欠缺的。
英國政治哲學家歐克肖特在《大學的理念》中稱:“大學不是一臺機器……它是人的一種活動的方式。”大學中的“成長”不在于僅僅為考研、出國做準備,而是在自由、寬容的氛圍下,培養獨立人格,挖掘自我潛能,為人生做出自主規劃。
為學生制定“考研”這一條路,顯然是把大學辦成了“四年制”高中;用禁止加入社團的方式來限制新生的大學生活,也是對于學生應有權利的剝奪。這也許是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校的“不得已而為之”,但這無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考研率對高校來說,也只是眾多衡量指標之一。在給學生足夠引導的同時,充分尊重其選擇,更體現一個學校的氣度和自信。
所以,大一新生是專心為考研做準備,是參加社團長見識,還是積累實習經驗為以后找工作打基礎,抑或只是享受安寧美好的校園生活,這個決定權還是得還給學生。(原標題:社團不得招新生?糟糕的大學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