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項目的粉絲們,最擲地有聲的理由有三,一是人類肉類需求劇增,飼料用地不足,影響糧食安全;二是動物養殖業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且環境污染嚴重,還有濫用抗生素等問題;三是動物福利得不到保障,食用肉類食品造成若干公共健康問題。
必須承認,這些問題都是真問題、好問題,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50年人類肉類需求將是現在的兩倍,而傳統肉類生產已經達到極限,因此肉類食品將變成稀缺奢侈品。當然,這靠著培養液,一個個細胞長出來的人造肉,可謂千金難求,目前1公斤牛肉生產成本高達1萬美元,以色列的雞胸脯肉說是便宜很多,但相對于傳統肉類,依舊絕對是吃不起的奢侈品。
另外,人造肉可比養只雞、養頭牛操心多了,需要嚴格的無菌環境,需要恰如其分的營養,需要適宜的酸堿度、滲透壓、溫度和二氧化碳等。這么說吧,即使我在實驗室細胞房里養的是癌細胞,就是養這群生命力最旺盛的壞蛋,還需要抗生素的保駕護航。要維持這肌肉細胞健康成長,還要堅決拒絕抗生素,為了達到環境無菌這一項,碳排放就不會比養雞少。細算起來,這培養皿里肉的生物轉化效率不會比一頭牛強。
人造肉自詡能按照健康的標準,像搭積木一樣培養出最健康的肉。比如說一塊牛肉,可以富含魚肉的Ω-3脂肪酸,不含牛肉中討厭的飽和脂肪酸。只是,人們吃肉,吃的不只是營養,更多的是享受美味。天然牛肉的肌肉細胞生長是一個系統協調工程,有神經有血液,還有肌肉運動,這些都是體外培育的細胞無法企及的,隨之而來的細胞代謝也會有所不同,風味物質累積不一樣,口感自是無法一樣。瘦而不柴,肥而不膩,以及舌尖和牙齒的感覺,這些肉類屬性,要以假亂真,不靠食品添加劑來幫忙,著實是難為了人造肉。再拿十年來磨劍,這人造肉還是斷然達不到美味要求的。
因此,人造肉成本高吃不起是一回事,味道差不肯吃是更鬧心的一樁事。
若論動物工廠化飼養很憋屈,動物屠宰很揪心,這人造肉也是心有余而力不及,幫不上忙的,人造肉本身的倫理問題,還亟待研究解決。而且人類,其實并不知道一只雞、一頭牛,更喜歡以哪種方式走上餐桌。
總而言之,我沒敢給虛火旺的人造肉火上澆油,而是澆兩瓢冷水降降溫。
糧食安全、環境保護、動物福利都重要,人類開拓新的食物來源方式,確實是迫切需要,但熱捧人造肉,實在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無非是在畫餅和望梅中,假裝將要得到人類需要的一切。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不想得到的和不想要的,都假裝不會發生———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而已。
還有一種頗為科幻的理由,遠征外太空的宇航員,可以通過攜帶細胞進行體外培育,滿足對肉食的需求。唉,做實驗還差不多,做食物就差得遠。培養液沒有重量,不占空間么?貯藏技術輕而易舉就贏了培養技術。
話說回來,不管環境和動物,就說人類自己,據統計,現在每年全球由于肉類過量消費產生的健康問題,導致180萬人死亡。如此這般看來,未來人多肉少,肉類人均消費減半,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適當節制與生俱來的動物蛋白欲,人類身體更健康,人類家園也會更健康。(原標題:人造肉,想說愛你不容易)